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经济评论》学术沙龙第19期暨作者、审者、编者三方会谈第1期成功举办
推荐一篇有品位的文章,讨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展开一片有前景的视野
发布时间:2022-10-28 12:36:37

 

20221027日下午,《经济评论》学术沙龙第19期暨作者、审者、编者三方会谈第1期顺利举办。本期学术沙龙以论文《大城市的工作经验在中小城市有价值吗?——劳动力回流视角的分析》(《经济评论》2022年第5期)作为讨论对象,特邀该文作者——山东大学商学院宁光杰教授、山东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崔慧敏、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付伟豪,该文审稿专家——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张川川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侯晓辉教授,以及该文责任编辑——《经济评论》副编审彭爽老师,实现论文作者、审者、编者三方的面对面交流,再现论文从写作到投稿、发表的全过程。《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副主编罗琦教授、编辑部主任陈永清副编审,以及全国各地师生近200人在线上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1.jpg

会议伊始,《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介绍了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和意义。他指出,《经济评论》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将学术期刊融入学术研究过程的编审机制创新,倡导开放编辑部,走出去举办《经济评论》工作坊,请进来举办审稿快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此基础上,编辑部又探索作者、审者、编者三方会谈这种新形式,希望通过三方面对面沟通的方式,还原一篇论文从选题、研究设计、具体分析与写作,再到审稿、排版编校的全过程,并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这一过程中每一个思维创新的环节。其间会涉及许多在教材中、在课堂上、在网上都不曾交流的知识与研究信息。作者、审者、编者三方会谈每次推荐一篇有品位的文章,讨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展开一片有前景的视野,让作者特别是研究生们加深对研究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自己的研究意识和学术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付伟豪代表论文作者,从论文故事、论文写作、研究展望和论文投稿四个方面介绍论文的创作过程。他从自身面临的个人就业选择问题出发,分析其背后蕴含的宏观层面的现实问题,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联系经济学理论进行论文写作,包括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最后形成了实证结果和机制解释。他还展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侯晓辉教授肯定了这篇论文的选题、研究设计和具体分析,他认为:第一,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导向非常重要,要从问题出发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第二,要注重对理论基础的探索,融入学术创新,在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上要有增量贡献;第三,要注重因果识别的科学性,同时也要注意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和识别结果的适用性二者之间的平衡。

宁光杰教授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分析了劳动力回流问题。他回顾自己早年在天津的工作经历,阐释了这段经历对论文选题的启发意义,介绍了论文在运用相关经济理论时的思维过程。他认为论文在机制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并提出反方向的思考,即中小城市的工作经历在大城市是否能发挥作用?为后续研究拓展了思维空间。

张川川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到,好的选题最初来自生活。这篇论文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出发,探讨了大学生就业这一重要现实问题,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体现选题重要性的典型例子。在谈及实证研究的因果推断问题时,他认为好的学术研究应兼顾问题的重要性与研究的科学性,但一般而言二者具有此消彼长的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面对不同的具体问题可以有所侧重,通过深入研究,揭示本质性规律,而不仅是表明现象。

彭爽老师从编辑角度进行分享。编者在审稿过程中关注论文选题价值、摘要是否独立与完整、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说是否与实证契合、模型与数据运用的合理性、参考文献的前沿性;校对重点则是内容观点、行文严谨、格式规范等。

在提问环节,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从论文选题方向、论文研究设计、数据时效、实证结果显著性以及工具变量等方面进行探讨互动。大家表示从本次活动中受益良多,希望《经济评论》编辑部能够多举办此类活动,惠及更多师生。

 2.jpg

 

(通讯员: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