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经济评论》成功举办审稿专家评文论研学术沙龙
拓宽研究视野 激发创新思维 促进学术发表
发布时间:2022-04-23 21:22:17

  

2022422日上午,《经济评论》学术沙龙第18期暨审稿专家评文论研第1期在武汉大学顺利举办。本期学术沙龙特邀华南农业大学何勤英教授、复旦大学李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戎副教授、武汉大学刘岩副教授作为主谈人,结合自己评审论文的经历,分享学术研究经验,提出论文写作建议,与《经济评论》编辑部主任陈永清、武汉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郭楚玉、《经济评论》副编审彭爽、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杨思莹以及参会师生展开精彩对谈。《经济评论》编辑部全体人员、线上线下师生共280余人参加了本期学术沙龙。

1-1.jpg

本次活动分上、下两个半场,由《经济评论》副主编、武汉大学罗琦教授主持。《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在致辞中阐述了举办学术沙龙的初衷。他指出,学术研究需要作者、审稿专家、编者和读者四方共同参与,《经济评论》学术沙龙作为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致力于为作者、审稿专家、编者和读者在学术旅行中提供直面互动、倾心交流的思维驿站,大家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以促进更好的学术研究。目前学术沙龙有三个系列,分别是作者讲论文、编者讲规范、审稿专家评文论研。学术沙龙为知识外溢提供了空间,其内容融合并超越了个体思维,因此,办好学术沙龙需要超越个体理性的学术情怀,希望得到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

6.jpg

活动上半场,复旦大学李楠教授围绕“如何让实证研究更有意义”这一话题展开分享。首先他认为好的学术研究需要在选题、数据、设计、写作四个方面做好工作。接下来他结合自己的审稿经验与写作经历,指出这些方面存在的可能误区以及应对策略。如选题的误区包括“模仿已发表的文章”“从数据中找选题”“盲目追求热点问题”等,好的选题应兼顾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学术性、创新性、有效性、现实性、思想性;数据使用方面可能存在“样本数据越多越好”“不做数据清洗直接进行分析”“只有最新数据才有代表性和科学性”等误区,在使用数据时应把握创新性、代表性和匹配性原则;研究设计应遵循实证标准,即因果识别和精准度量,并基于理论进行机制讨论,具体设计时可事先确定最佳研究对象,事后运用合适策略识别,并使用多种研究范式对结果进行补充;论文写作方面要注意格式规范和逻辑清晰,如引言写作要突出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边际贡献,文献综述要达到层次清晰、述评合理,重视统计描述、善用可视化图表、结合注释和附录拓展内容等。

华南农业大学何勤英教授首先指出自己作为审稿人会重点关注选题创新性、实证分析、写作规范性、总体逻辑思路、理论模型、是否涵盖经典文献及最新研究进展等问题,针对这些关注点,她给出的对应建议有明确研究亮点、解决内生性问题、修改引言和政策建议写法、补充遗漏文献等。接下来她分别从选题、实证分析和写作规范这三方面介绍,选题方面可对新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展开探讨,如现实问题、文献中的基础性问题、或政策关注的热点问题等;实证方面要注意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的恰当性,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的合理性,实证检验的可信性以及回归结论解释的合理性,并结合随机实地试验、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方法案例展开介绍;写作方面可通过多写、多讲提高讲故事的能力,重点关注引言写作和文章命题等。

随后,对谈人《经济评论》彭爽老师从编者角度分享了自己的审稿经验,她指出研究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尤其是一些容易出现纰漏的细节要格外关注,如模型运用合理、统计数据描述准确、内容与格式规范等。对谈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杨思莹老师结合研究选题和工具变量的使用提问。选题方面,何勤英教授认为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寻找研究缺口,并结合中国特色问题展开研究,李楠教授强调要做自己擅长的领域,好的选题是通过日积月累形成的,需要对理论和现实都有足够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工具变量方面,何勤英教授和李楠教授一致认为工具变量需满足排他性和相关性,通过一系列标准检验,不用刻意纠结。叶初升教授认为应该把注意力放在问题本身,如果一篇论文能够发现一个好的问题,把学术思维带到一个新的层面,能够为研究者打开一扇新窗户,从而引起更多的学术关注,即使因为数据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而使得论文不那么完美,只要数据和方法不出现低级错误即可,因为后续研究会慢慢克服这些问题。

4.jpg

活动下半场,中国人民大学李戎副教授从研究内容、选题灵感、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宏观财政研究的思考等方面分享。研究内容方面,他指出自己在审稿过程中会遇到研究结论常识性、研究结果缺乏经济学解释、研究方法生硬等问题,好的研究需要揭示新现象、检验已有理论、挖掘新机制、并给出定量结果;关于选题灵感的来源,他认为找灵感并不难,难的是找到可行且有意义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既能为经济学研究添砖加瓦,也能对政策进行评估。好的想法从提出到实现需要大量的文献阅读、对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解、以及数据和技术的支撑。在经济学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可能会出现“数量方法限制经济学思想”或“依据方法想问题”两种误区,但方法只是工具,应始终以经济学问题为研究主导。最后他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分享已有宏观财政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武汉大学刘岩副教授结合自己的审稿经验,分别从研究内容和研究选题两方面进行分享。研究内容方面,他指出自己会从目的、方法、数据、导向四个维度对来稿文章进行基本判断,其中,一篇文章的目的可能基于新事实、新证据或新理论,方法可能涉足新因果识别方法、机器学习方法、新量化模型和算法或新实验设计,数据可能使用新观测数据、新实验设计结果或新思想素材,内容则可能体现新信息、新知识甚至新智慧,总之投稿文章的研究内容应满足“立足已知、探索未知、得到新知”三要素。除此之外,他补充说明了文章在出现雷同、方法错误、数据错误、零创新等情况时易被拒稿,并强调文章创新的重要性,作者投稿时也要注意期刊导向和投稿要求,行文规范、逻辑严密,给审稿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研究选题方面,他指出要规避“短平快”“长深慢”两类选题,要以问题为导向选题,如关注价值创造(效率)与分配(公平)这类经济学重大问题等。

两位主谈人分享完之后,《经济评论》编辑部主任陈永清老师进行了总结。对谈人武汉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郭楚玉结合自己的投稿经历,从论文拒稿原因、论文投稿的期刊选择以及如何回应审稿人问题等方面提问。叶初升教授和刘岩副教授指出,被快速拒稿可能是踩到“雷区”,因此应特别注意文章选题。叶初升教授提醒作者,文章投稿后会在投稿系统中经历查重等流程,留下投稿痕迹。文章被拒稿后应认真反思,并在内容和题目等方面加以完善后方可继续投稿。刘岩副教授还指出在确定论文选题时可以先跟老师做充分沟通,以避免无用功,论文在投稿前可在会议上展示,吸收其他老师学生的建议等。关于如何回复审稿人的问题,叶初升教授指出如果有些问题如数据限制等难以更改,应在审稿回复中陈述证据进行支撑,认真严谨地回复审稿意见;如果对审稿结果存在疑虑,也可以利用(本刊)申诉机制提请编辑部更换审稿专家再审。

7.jpg

     最后,老师们还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投稿经历和心路历程。至此,本次学术沙龙在一片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通讯员: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