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脱“虚”向“实”: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引导企业回归实体经济?
发布时间:2025-08-15 19:05:39

 

林春、王子绮、孙英杰(辽宁大学)

《知识产权保护能否抑制企业“脱实向虚”?》,《经济评论》 2025年第3

 

壮大实体经济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改善就业环境和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经济体系中“脱实向虚”的现象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主要表现为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实体经济发展乏力的背离。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实体企业发展呈现出金融化趋势,陷入了创新要素投入不足、转型升级乏力和“空心化”风险加剧等困境,严重制约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保障创新成果收益、减轻企业创新负担的核心举措。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也指出,要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支撑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脱实向虚”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提振企业家发展实业信心的制度安排,为研究如何引导企业回归实体经济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从理论层面来看,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通过构建知识产权监督与管理体系,保证专利申请批准过程的透明性,降低企业核心竞争力遭到泄露的风险与成本,引导实体企业将资源配置于高性能产品制造和高技能流程优化领域,而非获取资本市场短期收益。另一方面,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提升,产权价值越高的企业越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认可,相应地能够得到更高市场估值和更多资金支持,有助于推动企业主营业务的稳健发展,使企业注意力重新回归到实体生产领域。此外,企业创新效益的提高是知识产权保护抑制企业金融化行为的重要作用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赋予企业在特定领域的技术垄断权利,进一步巩固了企业的行业主导地位,激励企业提升创新效益。与此同时,企业创新效益能够通过资源替代效应和路径依赖效应,抑制企业潜在的“脱实向虚”倾向。

基于此,本文尝试评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推进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并试图厘清在知识产权保护下,企业回归实体经济的可行路径。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具体而言,无论是逐利动机还是“蓄水池”动机,知识产权保护均对企业金融化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在市场化水平较高和行业竞争较为激烈的环境下更为突出。进一步分析表明,知识产权保护能够通过提高企业家创新意识、创新价值及创新信息披露意愿,有效制约企业金融化行为,同时,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可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抑制效应。

根据上述结论,得出如下政策启示:第一,健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打击力度,形成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有效约束。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创造透明、公平的制度环境,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实体经济的定位和主要功能,鼓励企业主动采取措施推动产品升级,将企业注意力从谋求高额回报转向投资研发、创新等经营活动。因而,在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框架下,主管部门应该继续规范对侵权行为的界定以及相应的惩罚举措,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同时,企业要主动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做好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和技术落地工作,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实力。第二,实施差异化靶向策略,抑制企业金融化行为。加快高水平市场化建设,在为培育企业高附加值创造肥沃土壤的同时,维护市场有序运行,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通过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储备高技能人才,调动企业参与行业竞争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行业内部的创新活跃度。第三,疏通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效益提升机制。多渠道、多平台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培训工作,倡导企业在实体经营创新环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布局与规划,引导企业回归实体经济本源;依靠知识产权这一创新生态的“护城河”,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功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升级潜能;将知识产权信息纳入企业重点战略资源,并在优化管理和充分披露方面加以重视,塑造优质企业形象。第四,确保企业风险承担的正向调节机制有效发挥。企业应当积极应对实体经营风险,在主动调研市场动向与需求的基础上把握机遇,以高效的组织模式和规范的财务管理流程增强企业抵抗实体经营不确定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