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文治、吴学艳(辽宁大学)
《经济评论》 2025年第3期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调整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系统性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保障产业安全迫在眉睫。若想实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的可持续性提升,其关键在于认清和探寻造成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风险的根源因素,而对根源因素的探寻则需要对产业链供应链的研究范畴进行扩维,在生产网络的层面进行更为全局性的分析。也正是基于此,本文立足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在实现生产网络结构内生化的基础上,对造成生产网络韧性风险的根源因素和影响路径进行探寻,并从多个维度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启示。
本文延续内生生产网络的模型构建思路,将复杂网络生成模型与新结构一般均衡框架相融合,在考虑个体行为动态反馈的基础上,遵循“要素禀赋结构—要素网络结构—部门节点生产结构—生产网络结构—生产网络韧性”的研究逻辑,对要素投入结构失衡是否构成中国生产网络韧性风险的根源性因素进行了探究。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要素投入结构的失衡能够通过扭曲生产网络结构,对生产网络韧性水平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的结果是多元的。从短期看,要素投入结构的失衡将会显著增加生产网络的韧性风险,但若要素禀赋结构通过演进能够与中间品厂商个体生产结构实现双向契合,将扭曲转化为结构升级,那么短期的生产网络韧性风险将会被逐渐稀释;(2)要素投入结构失衡在造成生产网络韧性风险上存在异质性,当要素投入结构所蕴含的生产技术越逼近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则其正向失衡在期初对生产网络韧性的恶化效应将更为显著,且若要素禀赋结构通过演进能够与中间品厂商个体生产结构实现双向契合,在中长期所产生的优化效应亦将更为明显;(3)在传导机制上,理论模型的推导及后续的冲击模拟皆证明,要素投入结构失衡能够通过扭曲要素网络结构,影响中间品厂商个体的生产结构,而中间品厂商个体在扭曲状态下的生产行为又将通过扭曲生产网络结构和最终品厂商个体的生产结构,最终实现对生产网络韧性的影响。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从研究的核心结论中可以看出,在模型较好地契合现实经济的基础上,要素投入结构的失衡能够很好地从根源出发解释中国生产网络韧性风险出现的原因。而从对现实经济扭曲水平的测度中可以看出,要素投入结构的失衡是普遍性的,并且在中长期表现出低位扭曲和高位扭曲交替出现的特征,这便解释了生产网络韧性风险发生的频繁性和多元性。正如研究结论所述,要素投入结构的正向失衡将会在短期造成生产网络韧性风险,而与之相反,要素投入结构的负向失衡则会在中长期降低生产网络的韧性水平,故而现实经济中要素投入结构失衡的频繁交替,是造成当前生产网络韧性风险难以矫正的根本原因。
其次,知晓症结,也将为提升生产网络韧性水平提供有效渠道。其一,政府部门需有序引导要素禀赋结构和厂商部门生产结构的协调升级。从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在中长期内,生产网络韧性风险的矫正是有前提的,其要求要素禀赋结构的供给者能够对已有的扭曲进行消化,并且要求中间品厂商部门个体能够依据比较优势灵活调整其生产结构。故此可知,在要素投入结构失衡频繁且交替出现的同时,政府部门对要素禀赋结构和厂商部门生产结构协调升级的引导将能够有效矫正生产网络韧性风险。其二,应更为关注关键技术前沿所衍生的要素禀赋结构,着力规避厂商部门对其需求的过量或不足,以及由此产生的要素投入结构的失衡。研究指出,失衡的要素投入结构所对应的生产技术阶段越接近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其产生的影响越显著,加之现实经济中要素投入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失衡具有普遍性和经常性,故而降低其大幅扭曲实有必要。其三,政府应审慎地使用提升生产网络中供应链强度的规制手段。其原因在于,依据研究结果,现实经济中过高的供应链强度在保障稳定性的同时也意味着生产关系的锚定,若政策规制倾向于此,将使得网络中这类情况频现,此时当外生冲击造成“边”的断裂,将会使大部分的节点脱出巨簇,加剧生产网络的韧性风险,故此在提升生产网络中供应链强度上,需实施审慎规制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