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测度评价与微观影响
发布时间:2025-08-15 19:01:57

 

周亚虹、任欣怡(上海财经大学)、王维然(新疆师范大学)

《经济评论》 2025年第3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现阶段推进数实融合的重点领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产生的新业态与实体经济融合呈现更深、更广、更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中观产业视角下探究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的理论逻辑,并进一步构建二者深度融合的微观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表现为耦合协调,其中耦合体现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而协调则体现为二者相互作用的良性程度,即数字经济与制造业之间在耦合协调基础上以和谐的方式共同发展,通过耦合协调实现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又进一步表现为“技术-经济”范式的拓展改进,即制造业在“技术-经济”范式的要素体系中融入新的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形成一种“科技-产业”新范式。总的来看,本文认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是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中,利用数字经济的技术特征赋能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供应链、价值链与产业生态,以实现制造业产业在规模、效率、绿色以及创新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实现深度融合的 “技术-经济”范式拓展的内在逻辑分析,本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42022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水平,在此基础上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实现深度融合的视角拓展到微观层面,研究地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效应。本文研究结论是:第一,从整体层面来看,我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制造业发展对整体系统的耦合水平贡献高于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各维度中,网络化趋于平缓,信息化强势增长,智能化与平台化亟需发展,数字化呈现波动趋势,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需要推动制造业的“智改数转网联”。第二,从省份层面来看,区域间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城市的融合水平普遍较高,中西部地区融合进展快速发展,东北地区融合水平较弱,深度融合发展需要重塑制造业的“智改数转网联”的空间布局。第三,从产业层面来看,测度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仍存在整体融合水平欠缺、区域融合差异以及数字技术发展不足的挑战,深度融合发展需要提升制造业的“智改数转网联”的生态支撑供给能力。第四,从微观影响来看,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正向影响,而且能够扩展以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覆盖广度;进一步地,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将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有助于优化企业的行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因此,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加快企业层面的“智改数转网联”,构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微观机制。

基于研究结论,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文章认为政策启示要以提升制造业的“智改数转网联”支撑供给能力为核心,以微观机制构建为重点,实现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第一,要推动制造业的“智改数转网联”,提高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支撑供给能力。其中,“智改”、“数转”提升制造业在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网联”主要是实现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联动,依托工业互联网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制造业企业与数字服务企业的高效联接,以“智改数转网联”提高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支撑供给能力。第二,要加快制造业企业的“智改数转网联”,构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微观机制。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进入人工智能新阶段,应通过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把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制造业全过程,重塑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新优势,全面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联接能力。第三,要提升制造业的“智改数转网联”的生态支撑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生态。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需要完善高效稳定的融合生态,以生态的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的“智改数转网联”的生态支撑供给能力,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共荣共生的生态环境新格局。第四,要重塑制造业的“智改数转网联”的空间布局,提升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空间集聚。利用数字经济的广覆盖性、强渗透性与高创新性,在区域间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进程,重塑制造业的“智改数转网联”的空间布局,满足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