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数字时代银行网点退出与家庭信贷约束
发布时间:2025-08-14 23:56:17

 

唐溧、马惠娴、郜栋玺(南京农业大学)、 张勋(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评论》 2025年第4

 

数字时代,在技术发展、客户需求变迁和竞争压力增加的共同作用下,银行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从“传统线下服务”向“数字赋能生态”升级。在整个数字化转型中,一个重要的改变在于线下网点的大量退出。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20122020年期间,商业银行共关闭分支机构13665家,并且2016年后关闭数量迅速增长。线下网点曾是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重要抓手,网点作为服务个体客户的末端,一方面,网点的工作人员会对附近居民的信贷申请进行信息收集和评估,决定授信金额;另一方面,居民在有信贷需求时也会选择到距离较近、业务往来相对频繁的银行网点进行信贷申请。因而,网点的退出会如何影响有信贷需求家庭的信贷可得性呢?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梳理银行在关闭其网点后,从银行端能力升级与家庭端适应转型两个核心维度,比较信贷审批和信贷申请的方式相较于传统线下渠道有何差异。首先,银行端需要完成从“人工依赖”到“数据与模型驱动”的授信变革,线上授信的可靠性同样需要建立在银行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基础上,而这需要银行具备更完备的信息渠道,并且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建立更准确的授信模型;其次,居民端需要完成从“线下跑腿”到“线上操作”的习惯转变,即需要适应银行线上信贷模式的转变,了解线上信贷申请的流程,具备线上信贷申请的数字技术使用能力,能够通过手机银行APP/微信公众号完成身份认证、信息填写、资料上传等步骤。只有当银行端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足够强大且居民端的数字技术使用能力提升,线下网点在个人信贷业务中所发挥的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才能被线上渠道完美替代,此时,网点退出才不会加剧家庭信贷约束。

为了检验以上逻辑分析的正确性,本文将地级市层面的银行网点退出数量与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匹配,研究数字时代下银行网点退出、转向线上服务渠道对家庭信贷约束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网点退出会显著提高家庭面临信贷约束的概率。从机制上看,一方面,银行不断拓展的线上渠道难以替代线下网点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功能,因而金融科技发展程度较低、中小银行以及存续时间较长的线下网点退出对家庭信贷约束的影响更大;另一方面,大部分家庭在线上金融服务的使用方面还存在较大障碍,也使得这类家庭更加难以应对线下网点退出的不利影响,提高了与银行的交易成本。另外,从网点退出对家庭信贷约束影响的地区和信贷类型异质性来看,网点退出主要对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经济发展较差城市的家庭影响更大,并且主要影响需求型和经营类信贷约束。

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首先,由于大部分商业银行线上渠道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难以替代线下网点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功能,因而在数字时代,不同银行应根据自身金融科技发展情况、规模和资金实力,策略性地选择是否利用线上渠道替代线下网点,统筹线上、线下服务渠道,而非盲目地从节约运营成本的角度,被动地撤并大量的银行网点,尤其是存续时间较长的网点。

其次,由于大部分家庭难以利用线上渠道降低信贷申请环节的交易成本,因而需要进一步提高家庭的数字技术使用能力。对此,政府应当重视使用层面的“数字鸿沟”,积极宣传、普及互联网使用知识,提高居民的数字素养;银行在开展线上金融服务时,应当从常规的金融服务入手,注意到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居民的数字技术使用特点,推出符合上述群体使用习惯和特点的应用软件功能,逐步提高其数字技术使用能力;在网点退出的趋势下,家庭应加强数字技能的学习,熟悉银行推出的线上信贷产品,从而节约信贷申请过程中的时间和交通成本。

最后,由于网点退出对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经济发展较差城市的家庭信贷约束影响更大,因此,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应尽可能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缓解家庭数字鸿沟。另外,网点退出主要影响需求型和经营类信贷约束,因此,一方面,银行应做好线上贷款方式和流程的科普工作,增进家庭对线上信贷产品评估机制及授信相关程序和标准的了解,提高有信贷需求家庭申请银行贷款的意愿。另一方面,对于经营类贷款,银行应注意收集、查验家庭农业生产、工商业经营的信息,分析家庭资金缺口和偿债能力,主动提供线下服务,最大限度地节约家庭的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