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雪松、黄瑞蔚(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评论》 2025年第4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当前,中国就业市场面临一定压力。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仍处于较高水平,如何稳定就业成为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员工吸引不足是限制企业劳动就业的重要因素。由于生产效率较低、融资约束较强,部分企业的薪资、福利待遇等缺乏吸引力,导致企业难以招聘和保留员工,因而限制企业劳动就业。与此同时,我国上市公司出现了员工持股计划,发展十分迅速,并受到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在此背景下,员工持股计划是否有利于促进企业劳动就业、增加员工数量,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对劳动就业产生影响等问题亟待解答。
2014年,伴随着资本市场建设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颁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允许上市公司按规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员工持股计划,这使得员工持股计划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激励制度。我国员工持股制度的核心要点在于激励员工,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建立和完善劳动者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共享机制,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高员工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这一制度变革为我们从实证上考察员工持股如何影响企业劳动就业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场景,有助于提供来自中国员工持股实践的经验证据。
基于此,本文以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考察员工持股计划如何影响企业劳动就业。研究发现,员工持股计划显著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就业数量。首先,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有利于提高员工生产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员工吸引力,对劳动就业产生积极影响。其次,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有利于暂时避免员工的现金薪酬支付,增加企业内部资金,并向市场传递利好信号,扩宽外部融资渠道,从而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员工吸引与保留,对劳动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进一步地,本文还进行了异质性检验和劳动就业结构分析。异质性检验表明,对于非国有企业以及盈利性较高、行业垄断力较强的企业而言,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对劳动就业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劳动就业结构分析显示,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引起高技能、高学历员工数量显著增加,但对低技能、低学历员工数量不存在显著影响。这表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主要增加了企业高技能、高学历员工的数量,从而改变了劳动就业结构。
区别于以往研究视角,本文从企业劳动就业视角来评估员工持股计划的经济后果,丰富了员工持股计划相关研究。本文研究识别出“员工持股计划→提高生产效率、缓解融资约束→增强企业的员工吸引力→增加劳动就业”这一传导机制,提供了来自中国微观企业的经验证据,这有助于厘清员工持股运作过程中对企业劳动就业决策产生的影响,增进了我们对员工持股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传导渠道及运作机理的认识和理解,为我国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研究发现,员工持股有利于形成生产激励,提高员工生产效率,同时缓解融资约束,改善融资环境,促进人才吸引和保留,因此对增加就业总量和提高就业质量产生积极影响。这为如何解决企业运行效率低下、优质人才流失、“融资难、融资贵”以及“稳就业”与高质量就业等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员工持股计划作为利润分享与产权治理的重要形式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工具。该制度安排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高员工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我国的员工持股制度,建立起中长期激励机制,并对员工持股进行规范化管理。要通过建立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构建健全的职工持股内外部监管体系,避免因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致使国有资产流失、股东合法权益受损以及企业职工合法权益无法保障。健全的员工持股制度能够提高员工激励,使员工更加重视企业长期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员工吸引力,这对于解决如何提高公司运行效率、优化企业融资环境以及缓解就业市场压力和实现高质量就业等问题具有启示意义。因此,只有以完善的治理机制为基石、以严密的监管体系为屏障,才能让员工持股制度在规范中释放效能,保障职工与股东的合法权益,最终实现企业治理效能提升与职工价值实现的双向共赢,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