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宁、宋雪峰、赵宝玉(辽宁大学)、刘文平(沈阳工业大学)
《新型创新载体如何促进企业创新的量质齐升》
《经济评论》 2025年第4期
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专利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2024年,全球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总量达27.39万件,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但在中国创新产出能力持续攀升的同时,专利质量也亟待提升,特别是在制造业。如2023年工业机器人领域,全球专利申请量超22.36万件,中国占据六成以上,但国外权利人掌握了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技术的核心专利,中国权利人的大量专利均布局在机械臂、传感器图像处理等次关键技术上,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极易被“卡脖子”。其他制造业的发展也同样面临发明专利占比较低、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发展瓶颈。因此,如何实现中国创新的量质齐升是重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新型创新载体,特别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正在成为推动企业创新量质齐升的关键力量。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独特优势在于,它们不仅仅是技术研发的孵化平台,更是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和生态协同的核心节点。既有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新型创新载体建设的必要性,并聚焦其功能定位、组织架构、运营机制和人才培养等核心内容。新型创新载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主要从两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探析新型创新载体对企业创新的直接影响;二是将新型创新载体外化为政策背景,探索其对产业和企业创新的影响。但不同类型新型创新载体对特定产业与企业群体的差异化影响研究还亟待深入,其中,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效果与机制的研究还鲜少涉及,特别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能否促进企业创新的量质齐升,促进机制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促进作用等核心问题仍有待回答。
本文使用2010—2021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专利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评估新型创新载体对企业创新量质齐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专利数量增长速度,但显著提升了专利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两大核心功能:增强共性关键技术供给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正是产生这一结果的作用机制,前者会通过挤出效应,使得创新数量的增速放缓;后者会提升创新资源集聚效应,使得专利质量显著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功能发挥得更加突出,政策效果更为显著,目前正由量减质增向量质齐升阶段平稳过渡;然而,卡脖子技术突破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数量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其功能需要进一步深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对国有企业和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政策效果更为显著,但对非国有企业和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辐射度和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其功能覆盖范围还需进一步提升和拓展。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提升卡脖子技术突破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功能。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差异化发展模式,明晰功能定位,构建差异化评价体系,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各中心之间的紧密配合和互补以提升整体创新效能。以卡脖子技术突破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主体,推动政策引导,特别是通过优化专利申请流程、提供专利申请费用减免等方式,降低企业申请高质量专利的成本,激发企业申请积极性。同时,建立完善的技术市场体系,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使得专利的市场价值与应用广度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推动高质量专利数量的增加。
第二,提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区域辐射范围。系统开展全面评估,梳理现有创新中心在产业链环节和地域覆盖上的不足,并推动区域均衡布局,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新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支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区域间的创新资源共享。同时,强化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区域间创新合作平台,提升创新成果在产业链中的流动性和普适性。
第三,提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对民营经济创新支撑作用。优化创新中心服务模式,针对非国有企业,特别是非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特点,提供定制化的技术支持和创新资源对接,降低企业创新门槛。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创新中心与民营企业的合作,构建覆盖研发、中试、量产全链条的技术转移机制,助力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制定并完善税收优惠和专项资金支持等创新激励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最后,加强普惠性创新平台建设,扩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积极吸纳中小型民营企业参与,共同推动由量减质增向量质齐升的阶段性跨越,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