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杰(郑州大学、河南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靳颂琳(郑州大学)、王全景(郑州大学、河南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经济评论》 2025年第4期
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交织叠加,逆全球化浪潮加速蔓延的背景下,全球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全球价值链正面临深度重构。“卡链”、“断链”、“掉链”问题接连显现,已成为重塑国际竞争格局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运行环境愈发复杂,经济不确定性与系统性风险显著上升。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持续深化服务业开放,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重点领域进一步突破,数据跨境流动、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商务咨询等新兴服务开放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点。服务业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推动企业从“生产导向”向“服务赋能”跃迁,服务业开放正在成为企业获取先进资源、构建竞争优势与增强价值链韧性的关键力量。然而,服务要素在不同企业中的嵌入程度差异明显,其对企业创新绩效、成本结构与组织韧性的影响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因此,在外部冲击频发、内部转型加速的双重压力下,深入探讨服务业开放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与成本削减效应影响企业价值链韧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政策意义。
文章基于2002—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策视角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系统分析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策对企业价值链韧性的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价值链韧性,在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分析、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的结果均表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在企业价值链安全性方面,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策对不同贸易方式、不同要素密集度企业的提升效果均显著,在企业价值链稳定性方面,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机制检验表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策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削减的渠道提升企业价值链韧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延长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持续时间,降低企业退出全球价值链的风险。
结合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我国应继续推进服务业的有序梯度性开放,打破贸易壁垒并完善制度建设。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我国应加强与发达国家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干中学”效应,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研究结果表明,减少贸易成本和要素利用成本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链韧性,故我国应继续推动服务业开放的成本削减效应,进而提升本土生产性服务质量,提高上下游企业的分工协作与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价值链的韧性。
第二,企业应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改善要素投入结构,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文章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提高韧性的关键,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充分发挥服务业开放背景下的技术创新效应,增强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除此之外,伴随服务业的开放,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人才成为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资源,企业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国际化水平,以降低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卡脖子”风险。
第三,各级政府应重视本地企业均衡发展,实施差异化激励措施,逐步完善产业布局政策和市场监管制度。文章通过研究得出服务业开放对企业价值链韧性存在异质性影响,因此,政府要加强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异化引导。例如,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政府应鼓励其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企业的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拓能力;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政府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促进企业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四,我国应完善相关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加强治理营商环境,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政策框架。根据文章的研究,服务业开放可以延长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持续时间,因此,在推进服务业开放的过程中,政府应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避免频繁变化的政策对企业经营造成不利影响,为其提供更长期的发展规划和经营环境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保障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