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开志、冯佳晗、杨 岚、邹 红(西南财经大学)
《环境规制与企业出口——基于清洁生产标准的微观证据》,《经济评论》,2025年第2期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的背景下,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环境规制政策,其中清洁生产标准是最具代表性的政策工具之一。这些政策在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同时,也对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洁生产标准是我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政策之一,旨在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引导企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一方面,清洁生产标准可能成为企业技术升级和绿色创新的外在激励。它通过引导企业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绿色附加值,由此环境规制可能会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环保标准日趋严格,符合清洁生产标准的企业可能更容易进入这些高端市场,从而提升出口表现。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看,环境规制往往意味着额外的合规成本。这种成本上升可能会削弱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尤其是对资金和技术储备较弱的企业而言,可能带来出口压力。这意味着,清洁生产标准的实施在提升环境质量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由于清洁生产标准是政府主导的环境规制政策,企业无法自主选择是否遵守,而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因此,当政策带来额外成本甚至影响企业出口时,政府有责任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企业平稳过渡。从政府层面寻找企业出路,不仅是为了缓解短期冲击,更是为了在实现环境目标的同时,确保产业链稳定和国际竞争力不受损害。如果缺乏有效的政策配套,企业可能因合规成本过高而退出市场,进而影响整体经济发展。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损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诸如企业倒闭、出口产业竞争力下降等负面后果,甚至导致就业与经济增长受损。因此,在推进环境规制的同时,如何通过政策优化与企业调整,减少企业损失、帮助其适应新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探究清洁生产标准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本文首先在一般均衡模型基础上,根据中国企业出口实际情况改进了企业生产、清洁和出口相关的成本假设,通过理论模型推导环境规制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其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构建了政策实施前后违规企业的对比分析框架,检验2003—2010年中国相继出台的涉及石油炼制、化纤等多个行业和产品的《清洁生产标准》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并基于“挤出效应”和“规模效应”厘清其作用机制;最后,结合规制及企业个体差异分析影响的差异性,并根据地区特征寻找减少企业损失的路径依赖。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环境规制通过影响企业生产率,导致企业出口额下降,并增加企业退出出口市场的可能性。且由于固定成本的原因,小型企业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第二,实证研究结果与经济模型高度一致,表现为环境规制使样本企业停止出口的可能性增加了3.5%,出口额减少了56%。第三,环境规制通过增加企业绿色投入产生成本效应,并通过挤占生产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抑制了企业出口。第四,环境规制在强度最高和最低时对企业出口的影响较小,表明环境政策强度与企业出口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具体表现为对停止出口呈现倒“U”型特征,对出口额则呈“U”型关系。此外,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大型企业往往能够将环境合规成本转化为创新优势,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获得新的市场机会;而中小企业则面临更大的挑战,部分企业因无法承担环境治理成本而退出国际市场。第五,企业所在地区的新基建发展水平和产业集聚能够减轻环境规制对出口的负向影响,为短期内减轻环境规制冲击的有效对策。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制定长期且有效的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第一,根据企业和产业特性实施差异化环境策略。对于中小企业,可考虑提供适当的补贴或技术支持,帮助它们提高清洁生产技术水平,减轻环境规制的经济负担。对于大型企业,可强化环境规制,鼓励其采用更高标准的清洁生产技术,以充分发挥其在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第二,考虑到环境规制与企业出口之间可能存在的非单调关系,在制定和实施环境规制时,需要考虑企业的实际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应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评估,确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标准和强度,避免“一刀切”的规制措施。第三,通过建立产业园区,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相似和相关行业间的协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绿色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同时应特别鼓励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的集聚,以促进知识共享、技术交流、创新协作和环境保护。第四,加大对新基建的财政投入力度,政府牵头带动各方资金注入,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促进新旧基建设施融合,做好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注重本地区服务业的发展,为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新基建水平提升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