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工业机器人应用、培训投资与退休行为
发布时间:2025-06-11 17:21:34

 蔚金霞、倪晨旭、高文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经济评论》 2025年第2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深和加速,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也成为客观必然的趋势。我国45-64岁老年劳动人口占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27.30%上升至2020年的42.47%。在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和中老年劳动人口相对规模不断上升的背景下,需要格外关注中老年劳动人口的就业特征,这对于充分挖掘和利用劳动供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从分年龄组的劳动参与率来看,当劳动人口步入45岁之后,劳动参与率呈现陡然下降的趋势。较为普遍的提前退休现象使得人口老龄化下本就缺乏的劳动供给雪上加霜。

当前正在快速进行的以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自动化技术变革将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冲击。据估计,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到2030年,中国将有1亿劳动力(约占劳动力总数的12%)需要转换职业。已有研究多从技能结构的视角分析自动化技术的岗位替代效应,发现从事常规、程序化任务的中等技能劳动者更容易被替代。从年龄结构来看,中老年劳动力因缺乏创新思维优势、体能衰减、职业路径依赖等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的风险更高。因此,深入考察我国中老年劳动力退休决策的诸多因素,以指导建立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弹性退休制度,保障延迟退休政策的顺利实施,并大力发展教育体系与再就业渠道,实现中老年劳动力的良性循环与活力释放,不仅是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社会规划要求,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本文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在自动化技术冲击下,面临职业替代风险的中老年劳动力会做出怎样的就业选择,是否会选择提前退休。其次,再培训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是决定中老年劳动力是否能够继续留在劳动力市场的关键因素。如果选择追随技术进步提升技能,增进生产率,那么就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工资水平,并通过推迟退休时间延长投资回报期;如果选择不进行再培训投资,那么就会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大幅技术进步带来的工资提升效应可能更大,使中老年劳动力进行再培训投资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而不会选择提前退休。同样,如果中老年劳动力能够获得与技术进步相伴随的在职培训,那么技术进步将会推迟退休。培训投资在应对技术进步对中老年劳动力就业冲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理论演绎和实证检验的角度提供证据支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了已有文献:在研究主题上,将技术变革、人力资本投资和退休决策放在一个框架下进行分析,从技术进步这一劳动需求侧因素补充了退休行为的决定因素研究;在研究对象上,丰富了技术变革对不同年龄段劳动力的结构性影响研究,补充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老年劳动力市场影响的证据;在应对策略上,正式检验了培训型人力资本投入对中老年劳动力就业冲击的缓解作用,展示了获取再培训投资支持对延长其就业年限的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的提升将显著促进临近退休群体的退休行为。主要原因在于,中老年劳动力作为劳动力市场上与年轻一代相比人力资本更为弱势的群体,将会在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中,面临着更加负面的就业冲击。“沮丧的工人效应”和再培训投资的成本收益失衡将促使中老年劳动力选择退休,而培训投资的获得可以有效规避这一局面。异质性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更低、年龄更大的个体和女性群体此类劳动力市场更为劣势的群体也更容易在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冲击下选择退休。

基于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

第一,应加大对中老年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支持。加大面向中老年劳动力的职业培训财政投入力度,采取免费或补贴的形式,通过职业学校、在线课程等方式提供含金量高、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降低中老年劳动力的再培训投资障碍;设立专门的转岗指导和就业辅助机构,依托大数据等评估中老年劳动力现有技能状况,根据产业升级趋势和企业技能需求变化给出个性化的转岗建议;提供创业补贴、再就业补贴等多种渠道的经济援助,帮助顺利实现职业转型。

第二,激励和引导企业开展在岗培训,促进中老年劳动力的在职技能更新和提升。考虑到中老年劳动力自身再培训动机较低,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企业投入在岗培训:一是加大对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的财政补贴力度,通过给予培训经费补助、培训设备购买补贴等方式,分担企业的培训成本;二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允许企业在对中老年员工进行定期在岗培训时,在企业所得税中按一定比例扣除相关培训投入;三是设立政府购买培训机制,由政府以合同方式向企业购买在岗培训课程和名额,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培训质量。

第三,完善弹性退休制度。根据不同群体的人力资本特征和技能适应性差异,制定更为合理和灵活的退休年龄政策。应允许中老年劳动力根据自己就业状态、收入水平、家庭条件等,在法定退休年龄前后一定区间内,自主选择退休时点。这不仅综合兼顾了劳动力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也为优化我国退休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

第四,警惕机器人等新兴技术替代对社会养老保障财政可持续性的潜在威胁。机器人技术推动中老年劳动力选择退休的概率提升这一结果,不仅反映了机器人技术替代的就业负面效应,也暗示了未来养老保障体系将在技术冲击下面临更为严峻的财政挑战。应积极推进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创新,适应技术变迁的新形势,例如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完善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