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秋旺(重庆大学)、蔡雪雄(福建社会科学院)、刘斌(重庆大学)
《经济评论》 2025年第2期
在中国经济由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传统生产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面临边际效率递减的挑战,亟需通过生产力质态跃升突破发展瓶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主持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力和推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既是重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作为制度型开放的前沿阵地,通过对接国际经贸规则、优化要素配置机制,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制度试验场。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自贸区对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或探讨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驱动路径,但尚未系统揭示制度型开放与生产力质态跃升的内在关联。本文突破传统分析框架,将自贸区建设视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赋能效应,揭示融资约束缓解与市场竞争激活的双重作用机制,并首次验证新质生产力在行业层面的同群效应特征,为理解制度创新与生产力变革的协同关系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也为自贸区深化改革和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实践启示。
理论上,自贸区建设能够通过重构生产要素配置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在劳动者维度,自贸区依托人才引进政策与国际合作平台,吸引全球高端人才集聚,提升劳动力知识密度与创新效能;在劳动资料维度,自贸区通过引入智能设备与数字技术,推动生产工具智能化升级,形成技术驱动的生产力跃迁;在劳动对象维度,自贸区通过促进传统资源与数据要素深度融合,催生高附加值产品与服务形态。由此可见,自贸区建设能够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地,自贸区建设能够通过发挥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和市场竞争激活效应,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方面,自贸区金融开放政策能够拓宽融资渠道,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可以降低资本流动成本,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能够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为企业创新提供持续资金支持,从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外资准入放宽形成倒逼压力,产业链协同效应加速技术扩散,数字基建降低创新试错成本,激发企业技术迭代动力,这些措施均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据此,本文利用2010—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一系列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贸区建设显著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且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是显著的、稳健的;机制分析发现,自贸区建设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激活市场竞争等渠道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调节效应检验表明,较低的媒体关注和较好的法律环境可以使自贸区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这一政策效果更显著;最后,本文还发现新质生产力具有较强的行业同群效应,而自贸区建设可以赋能同行业企业共同发展新质生产力。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应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持续推进自贸区建设工作。首先,政府要全方位、深层次营造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实施精准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简化自贸区行政审批流程,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监管机制。其次,凭借自贸区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与创新活力,不断吸引高科技、高素质人才和高质量投资机会向自贸区内集聚。最后,着力搭建企业间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数字化平台和沟通机制,推动企业以全球视野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二,应立足于自贸区建设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异质性特征,重视媒体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建设。与主流媒体合作开辟自贸区建设经验分享专栏,积极宣传自贸区建设经验;搭建自贸区自媒体宣传矩阵,展现自贸区发展魅力。制定严格的企业信息披露规范,增强市场透明度;加强投资者利益保护,建立投资者保护基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企业专利研发和转化的能力,鼓励企业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三,鉴于自贸区建设能够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行业同群效应,相关部门要持续发力,不断总结自贸区内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功经验,树立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典型案例和模范企业,为其他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经验借鉴和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