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数字经济能否助力我国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5-06-11 17:18:47

 汪旭晖、席浩男(东北财经大学)

《数字经济、技能溢价与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经济评论》 2025年第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近年来,随着这一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各界在广泛关注数字经济推动社会变革的同时,也日益关注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有助于夯实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形成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2023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印发的《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举措不断完善,在促进解决区域、城乡、群体、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上取得积极进展。因此,深入探究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对于我国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经济在我国加快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究竟如何?围绕这一命题,学界目前存在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技能偏向性特征,在与高技能劳动力结合生产的过程中,数字经济强化了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优势,并对低技能劳动力产生替代效应,从而加剧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第二种观点认为,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普惠性和包容性特征,通过创造多元化的就业形态,为边缘群体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并有助于缓解资源错配、降低信息不对称,帮助经济较落后地区和群体形成后发优势,从而缩小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

为何学界会存在两种不同观点?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本文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数字经济影响劳动力工资收入、技能溢价和工资收入差距的理论模型,并据此提出研究假说。然后,本文利用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数据和地级市宏观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在整体上提高了低技能与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并对技能溢价产生了“倒U型”影响,即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技能溢价先上升、后下降。为了进一步揭示其内在机理,本文开展了机制分析,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促进高技能劳动力规模扩大,导致市场中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稀缺性下降,从而缓解了技能溢价过高的问题,这为技能溢价为何“先升后降”提供了合理解释。最后,本文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未扩大劳动力总体工资收入差距和低技能劳动力内部工资收入差距,但扩大了高技能劳动力内部工资收入差距。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加快构建有利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和韧性;以应用场景为切入点,推动数字技术在生产、流通与消费等核心环节的集成创新;加快新型网络基础设施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前瞻性布局算力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第二,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强化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加快搭建集人才集聚、培养与流动于一体的平台体系,优化人力资本培育环境;构建由产业引导基金牵头、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市场机制驱动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研发与评估机制,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提升科技成果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效率。第三,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推动数字经济成果普惠共享。针对行业工资收入差距,进一步完善行业间收入分配调节机制,重点防范平台经济与数字资本的无序扩张引发的分配失衡问题;针对城乡工资收入差距,加快实现农村地区光纤网络与移动宽带全覆盖,推进农业物联网、智慧物流等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分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的能力;针对技能工资收入差距,健全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培训体系,针对弱势群体提供差异化、精准化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提升其在数字时代的适应能力与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