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礼智、陈铭聪、马青山(厦门大学)
《经济评论》 2025年第1期
近年来,我国在城乡区域发展、收入分配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突出表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里,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维持在较高水平,全国总体的基尼系数在0.45~0.50之间。如何缓解收入差距,已收到各界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普惠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作用逐渐受到关注。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明确将宽带网络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并开展了逐期试点建设工作。自方案实施以来,宽带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传输与接入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宽带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否有效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成为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
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网络基础设施在信息传播的范围、速度以及网络外部性和溢出效应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使其成为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的“有力抓手”。首先,网络基础设施的广泛覆盖和高速传输能力,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成本,使得偏远地区和低收入群体能够更便捷地接入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持。这种“数字鸿沟”的缓解效应,直接缩小了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网络基础设施通过促进职业调整效应,进一步推动了收入分配的均衡化。根据信息搜寻理论,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降低了信息匮乏群体的搜寻成本,使他们能够更便利地获取工作招聘信息,提高工作匹配度。此外,网络基础设施带动的数字经济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灵活就业和创业机会,显著提高了个体就业和创业的可能性。当“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替代”效应时,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会有所下降。最后,网络基础设施还通过社会资本积累效应,间接影响收入差距。宽带互联网成为人们维持现有社会关系和建立新关系的便捷工具,使得低收入群体能够通过线上社交互动,拓展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增加不仅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还能提高个体在面临风险或灾害时的“经济韧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收入相对剥夺。
基于理论分析内容,本文使用2012—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四期数据,在构建个体层面的收入相对剥夺测量指标的基础上,将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采用交叠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显著缓解了个体在其所在群体中受到的收入相对剥夺。机制分析发现,示范城市建设可通过提高互联网可及性、带动个体职业调整以及促进社会资本积累,缓解收入相对剥夺。异质性分析表明,示范城市建设对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较低以及低年龄段群体的缓解作用更强。本文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福利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微观证据,也为缓解地区收入不平等提供了启示。
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进一步扩大宽带网络覆盖区域,着力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尽管现阶段,我国宽带普及率持续攀升,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犹存。因此,现阶段应坚持适度超前建设“新基建”的理念,以推动“宽带提速”为着力点,进一步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发展环境,促进宽带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第二,充分发挥宽带网络的“扶弱效应”。一是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切实做到在软件硬件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二是进一步发挥网络基础设施对教育水平较低人群的扶持作用,积极为其提供互联网培训,提升其互联网素养,引导其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就业,实现增收。三是助力高年龄段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高年龄段收入差距降低作用不明显不仅仅是由于该人群年龄增长带来的个体技能的衰退,更是适老化、助老化信息技术落后所致。因此,要推动数字网络设施由“适老”向“助老”转变,让高年龄段群体融入互联网社会,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缩小与其他群体的收入差距。第三,通过多维路径发挥宽带网络缓解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文章发现互联网可及性所带来的个体职业调整和社会资本积累能够缓解收入不平等。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宽带网络对个体职业调整的积极作用。通过官方和媒体等渠道做好“信息惠民”工作,对居民进行互联网知识普及教育以提高“数字素养”,引导更多居民利用互联网实现职业匹配度的提升,进而缓解收入剥夺。另一方面,发挥宽带网络助力社会交往的特性,融洽社会人际关系,形成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