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立涛、邹文锦(湖南师范大学)
《经济评论》 2024年第6期
数字经济成为驱动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同时,农业和非农部门间的“数字鸿沟”亦会通过要素再配置,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产生潜在影响。目前,学术界已广泛关注数字经济对农业的“数字红利”,但对“数字鸿沟”这一关键因素的探讨相对不足。在“数字鸿沟”的影响下,数字经济可能加剧农业尤其是粮食行业生产要素的外流,从而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为此,本文基于结构转型理论,从一般均衡视角分析数字经济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从理论层面来看,数字经济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呈现“数字红利”与“数字鸿沟”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农业投资与机械化水平,同时降低农业交易成本,促进土地流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对非农部门的边际技术进步速率显著高于农业部门,进一步拉大了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的边际报酬差距,强化了对农业生产要素的“虹吸效应”。此外,由于粮食产业生产要素替代弹性和产品需求弹性均较低的特征,农业经营者更倾向于将生产要素流向具有更高边际替代弹性的行业,导致生产要素“投入非粮化”,从而造成更大的粮食产出缺口。因此,数字经济对粮食安全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其带来的规模效应是否足以弥补因要素流动导致的产出缺口。
基于2011—2021年县域面板数据,本文就数字经济对粮食安全的具体影响、作用机制以及异质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当前阶段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扩大了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的“数字鸿沟”,对粮食安全产生了负向影响。(2)这种负向影响主要源于粮食行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不足,但随着数字经济在部门间的均衡发展及粮食生产的数字化,这种影响将得到缓解甚至逆转。(3)“数字鸿沟”导致生产要素在部门间和部门内的再配置,使得粮食行业受到“虹吸效应”和“投入非粮化”的双重冲击,而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部门具有的规模效应可以弥补这一冲击,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4)数字经济对粮食安全的冲击在经济较发达和农业要素禀赋较好的地区更为显著,这些地区面临更加严重的粮食安全脆弱性。本文认为,数字经济对粮食安全的负向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随着“数字鸿沟”的缩小,该影响将逐步逆转。然而,由于农业部门和粮食行业的内在特性,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短期内难以有效弥合“数字鸿沟”。因此,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粮食产业数字化,对于维护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只能生产粮食,政府可以通过差异化政策引导农民多元化种植,从而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统一。
为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政策建议:(1)为农业部门和粮食行业提供“数字化补贴”,促进数字经济与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深度融合。通过专项补贴资金,缓解农业部门因边际技术进步效率较低而导致的数字化转型滞后问题。(2)引导农民多样化种植,增加粮食生产数字化转型的收益,提升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多样化种植增强了农民种粮收入的稳定性和抗气候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多样化种植对气候监测、育种选择、土壤保持以及市场需求等信息的需求更强,有助于提高农民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3)实行差异化土地流转政策。对于种粮大户,应允许其获得更多耕地资源以推动规模化种植,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对于非种粮农户,则应继续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4)保障产粮区的粮食产量稳定,推动非产粮区土地集体流转的试点。对于农业资源丰富的产粮区,应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现代化与集约化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而在经济发达的非产粮区,则通过推进土地集体流转优化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粮食综合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