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达禹、张竞文(吉林大学)、宋洋(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评论》 2024年第6期
“泰勒规则”是中央银行进行名义利率调整时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针对“相机抉择”而提出的调控理念,相当于事前设定好政策承诺机制,此后无论经济如何波动,名义利率都将按照既定的规则来进行调整。这种政策承诺机制不仅会约束中央银行的机会主义和短视行为,而且能有效引导公众预期,从而提高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随着“泰勒规则”的广泛应用,有关“泰勒规则”的研究亦迅速盛行,其中,含有利率平滑意愿的“泰勒规则”因拟合优度高、利率滞后项系数显著等优势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最广为使用的利率规则。然而,现有研究在估计含有利率滞后项的“泰勒规则”时,通常会面临变量系数和变量显著性不稳定的困扰,同时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项的系数估计值极小。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这种政策规则是对中央银行行事准则的真实描述吗?这也是我们开启本篇论文研究的初衷。
鉴于此,本文从还原利率规则经验特征的视角出发,系统比较了经典“泰勒规则”和含有利率平滑意愿的“泰勒规则”的适用性,并通过构建计量评价体系来完成“泰勒规则”方程形式和代理变量的选择。研究发现:第一,含有利率滞后项的“泰勒规则”易于诱发过度拟合、伪平滑、系数估计偏误和显著性检验失效等问题,它并不是中央银行政策意图的真实反映;第二,中央银行的真实行事准则与经典的“泰勒规则”更为接近,而非根据含有利率滞后项的“泰勒规则”调整名义利率;第三,中国的真实“泰勒规则”中应包含产出缺口和通胀偏离的二次项,这是因为中央银行具有规避通货膨胀和经济收缩的偏好;第四,本文通过计量评价思想精准地还原了中国的真实“泰勒规则”,计量评价力求在概念、理论、数据、现实以及预测等多个维度上进行综合评判,从而更精确地还原经济事实的原貌,这是经济政策计量研究的有益尝试。
本文在思想性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研究范式方面,本文提出的计量评价思想是对宏观经济研究范式的有效补充。随着经济统计研究技术的日趋成熟,计量研究方法在过去十几年间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在微观研究方面已基本形成了基准回归→内生性检验→稳健性检验→机制识别→异质性分析的完备研究链条;但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始终没有形成标准化的研究方法遴选范式。本文提出的计量评价思想正是在标准化宏观研究方面进行的初探尝试。文章以产出缺口的遴选为例,构造了一套兼顾定义还原、经济因果关系、预测能力和计量稳定性的多维评价系统,全面遴选了最优产出缺口的测算方法,得出的结论较具说服力。这一贡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现有宏观经济研究中的模型滥用现象,纠正“为了模型而模型”的弊病,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因问题而遴选模型,突出宏观模型的应用导向。
(2) 计量学理层面,本文在计量理论层面对序列相关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别于以往研究多是习惯性关注内生性问题,本文则重点探讨了序列相关性可能引发的后果。研究发现,序列相关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已广泛存在于时间序列研究当中,而且由此造成的后果也非常多样化,既可能引发系数估计偏误也可能导致显著性检验失效。而这一问题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引起计量研究的关注。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视角详细阐述了序列相关性的原理和危害,据此阐释了将利率滞后项引入“泰勒规则”可能引发的后果,并试图从根源上解答现有研究的争议。计量学理研究并不容易,但是它可以推动整个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使经济研究更加细致化、精准化、科学化。若不是近十几年来大量的学者开始探讨内生性问题,微观计量研究也很难形成标准化研究范式,甚至可能还停留在基准回归阶段,得到的结论亦可能存在较大偏误。而本文开始尝试讨论序列相关性问题,也正是为了解决另一个可能引起系数估计偏误的重大问题,这对推动计量经济研究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诚然,由于目前工作尚处于初探性阶段,我们只是证明了序列相关性问题不仅会影响模型估计的有效性,而且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还会引发内生性和多重共线性问题,但我们暂时还没有给出相应的诊断和解决方略,而这也有待后续研究不断推进和完善。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回升向好的关键阶段,面对国内外经济波动持续加大和经济政策空间日趋收窄的复杂局面,宏观调控难度明显加大。加强宏观调控的高效性、精准性和经济政策的危机管理能力是新时期宏观治理的必然要求,而计量评价能为提高宏观调控的高效性和精准性提供基础支持。为此,本文从经典的“泰勒规则”入手,初探性地展开了宏观计量评价研究。计量评价并不拘泥于理论分析抑或是计量方法,而是力求在概念、理论、数据、现实以及预测等多个维度上寻找一种占优均衡,从而更精准地反映经济事实和经济原貌。当前,宏观计量评价的引入不仅有利于客观地还原实际经济状况,同时还能在极大程度上降低经济政策的试错成本,是未来宏观经济政策计量学的重要演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