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欢(安徽财经大学)、严成樑(中央财经大学)
《绿色税收、健康效应与工资不平等——基于异质性世代交替模型的研究》,《经济评论》 2024年第6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显著成就,但也伴随着环境质量恶化、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环境污染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损害健康人力资本、缩短预期寿命和加重环境疾病医疗负担。但是,污染负担并非由所有居民平均分担,低收入群体面临着更高的污染暴露风险,承担了更多的污染负担和损失,因此环境污染可能会加剧经济不平等。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201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开启了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建设,对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环境污染扩大收入差距,环境政策显著提高环境质量,但对于环境政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现有研究从绿色税收的价格效应、绿色税收的功能性分配效应、非金钱效应、绿色税收循环效应、高低技能劳动力工资不平等等视角考察绿色税收的政策效果。本文重点关注绿色税收对高低技能劳动力工资不平等的影响,工资不平等是指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差距,教育和健康人力资本是解释工资不平等的重要维度,并且环境污染与健康和教育人力资本联系紧密。本文综合上述两支文献,以污染不平等为切入点,研究绿色税率通过健康和教育人力资本对工资不平等的影响。
借鉴Maoz和Moav(1999)的框架,本文基于环境污染对劳动生产率的负面影响,创新性地将污染不平等导致的健康不平等引入生产函数,构建包含绿色税收的异质性世代交替模型,同时,在拓展研究中引入预期寿命和环境疾病负担。本文研究发现,绿色税率与工资不平等呈U型关系。在较低(高)税率区间,提高绿色税率能够促进(阻碍)低技能家庭子女的教育向上流动,增加(减少)高技能劳动力供给,导致工资不平等程度缩小(扩大);提高绿色税率使得低技能劳动力的健康水平提升更大,从而缩小工资不平等。拓展研究发现,适度提高绿色税率通过延长预期寿命和减轻环境疾病医疗负担增强教育流动性,从而降低工资不平等程度。本文研究表明,适度的绿色税率能够协同改善环境质量、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的政策启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当提高绿色税率,协同推进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收入平等。从国际数据看,2021年OECD国家与环境相关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40%,而OECD国家中欧洲国家与环境相关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09%;2020年中国与环境相关的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为0.64%。因此,目前我国不用担心政府环境治理将加剧工资不平等和阻碍经济发展等问题。综上,一方面,建议提高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污染物、噪声污染物、水污染物的税率;另一方面,建议对二氧化碳、新型污染物征税,以适应环境治理方向的调整,进而提高整体的绿色税率。
第二,加大环境治理支出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为0.83%,近年来国家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占GDP比重在0.45%~0.5%,远远低于本文理论值(2%左右)。根据国际经验,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的比重达1%~1.5%时,可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当该比重达到2%~3%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治理新型污染物以及完成双碳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建议建立确保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增长的长效机制,如从中央层面建立环保支出增长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激励地方官员提高环境治理积极性。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中统筹考虑地方环境治理的财政需求,中央政府通过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方式加大环境治理支出。
第三,优化政府环境治理支出结构,促进绿色共同富裕发展。我国在城乡、区域、行业和群体间存在环境不平等现象,如行业污染疾病引起健康不平等,因此应设立行业特殊疾病基金,为遭受行业污染疾病的人群在预防、筛查、治疗方面提供救助。由于行业布局在地区间产生不同类型的污染,导致不同的污染疾病,可以针对地区性特有污染实施精准的医疗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