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鸣、曹廷求(山东大学)、王艺明(厦门大学)
《经济评论》 2024年第6期
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提高劳动投资效率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而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方向转变。民营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生力军。根据信号传递理论,民营企业注重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品牌效应树立企业形象,得到更多来自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资金资源支持、税收优惠减免和研发创新项目,构成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战略要素,而这些都是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民营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评价体系,本文选取第五次至第十三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CPES)中调查问卷涉及的环保治污、慈善公益事业、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数据,度量民营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以探究民营企业通过ESG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渠道机制,丰富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文献。
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民营企业良好的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表现显著提升了民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采用熵权法构建的民营企业ESG 表现综合得分指标也显著提升了企业劳动生产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实证分析表明研究结果均是较为稳健、显著的;机制分析发现,企业良好的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表现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可以通过获得政策补贴或税收减免、缓解融资约束、提升研发创新等渠道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民营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表现中的G-组织机构在小型企业分组中更为显著,S-慈善捐赠在资本密集型分组中更为显著;最后,在采用各地区环境监测站数量、民政部门接收的社会捐赠数额及社会组织单位数量等分别作为民营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表现代理变量的工具变量处理了潜在内生性问题后,仍然得出了与基准回归一致的研究结论。由此可见,企业通过积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慈善公益项目、完善组织结构设置等展示良好的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表现,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民营企业长期发展来说无疑是一项有高回报率的举措。
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其发展往往受制于融资约束。要分发挥其“惠民生、促发展、助实体、增质效”的作用,民营企业应提升劳动生产率,加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中的参与,优化组织结构,强化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表现。尤其是小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应在ESG表现上发挥“追赶效应”,以此提升生产效率并营造公平营商环境。同时,构建产业链联盟和推动党组织嵌入,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治理能力、抗风险能力,并缓解融资难题,为其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第二,为推动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加快建立ESG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披露质量,使ESG成为企业核心战略的一部分。通过强化ESG信息披露,不仅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还能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和政府关系。数字化转型为提升ESG数据的准确性和动态披露提供了支撑,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关部门应充分结合数字信息技术手段,完善ESG评级标准和激励政策,推动更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治理实践,从而增强其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竞争力。第三,政府部门应加大对ESG优势突出民营企业的支持,通过完善法律和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多资金、资源及专业人才,助力其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企业的政策支持可包括税收减免、金融信贷放宽等措施,以激励其在环保投资和创新发展上更积极投入。通过优化外部营商环境和建立稳定的支持体系,政府能够增强民营企业的信心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其在新发展格局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最终为经济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