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帅、谢可琴(湘潭大学)
《经济评论》 2024年第5期
包容性增长由亚洲开发银行于2007年首次提出,倡导机会均等的增长,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通过高速、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大量就业和发展机会,为弱势群体增收解困,最大限度地让普通民众受益是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要义。积极推进包容性增长是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最大难点和最艰巨任务在农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5倍,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更值得警惕的是,农村内部基尼系数由改革开放之初的0.25上升到了近几年的0.36,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较大,而且可能继续扩大。在此现实情况下,如何促进农户持续性、自发性增收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行业下沉式发展,淘宝村成为大众创业、就业的沃土,为农户增收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在数字化浪潮下,农村电商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助力乡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理论上讲,一方面,农村电商凭借着准入门槛低、技术难度小、容易复制和扩张等优势,吸引低技能、低收入农户进行电商创业。随着产业扩张,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加速发展,进一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农户从事非农业工作,从而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有利于实现农村家庭收入包容性增长。另一方面,农村电商能够实现跨时间、跨区域的信息匹配,打破物流和市场壁垒,拓宽客户群,并省去中间商低价收购的环节,减少电商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打破中间商的垄断,改善农户自身市场地位,拥有更高的商品定价权,从而提高农村家庭收入,实现农村家庭收入包容性增长。此外,农户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生产和管理决策,实现销售额的增加。
为探究农村电商对农村家庭收入是否具有包容性增长效应,首先,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和阿里研究院公布的淘宝村名单,构建包容性增长实证研究框架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实证模型以农村家庭收入为切入点,重点识别农村电商对家庭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充分讨论农村电商对农村家庭收入的增收效应和分配效应。其次,本文从促进就业和强化信息获取两个视角探究了农村电商对农村家庭收入包容性增长的作用机制。最后,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中的家庭人均纯收入计算出地级市基尼系数,从宏观层面研究农村电商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分析了农村电商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为电子商务区域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农村电商发展能够在促进城乡家庭增收的同时有效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第二,农村电商发展通过促进农户就业、强化农村家庭信息获取能力实现农村家庭收入包容性增长;第三,农村电商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能够在宏观层面上推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因此,应大力支持农村电商发展,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国家而言,应通过提供补贴或设立奖励机制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下乡工作,并通过提供财政支持、制定扶持政策对电商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低息贷款,以降低其运营成本,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农村地区开展电商业务。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帮助农户打造地方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运用专业化手段优化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以降低经营成本和提升产品销量。对于个人而言,应积极参加电商培训,提高自身的数字化技能水平,在经营网点时要注重产品创新和差异化,挖掘本土特色,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以强化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