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城市间技术邻近缩小了劳动生产率差异吗?
发布时间:2024-12-05 09:17:01

 

郑江淮、巫南杰(南京大学)、赖晓(工业和信息化部)

《经济评论》 2024年第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率先发展东部地区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增长逐渐由要素投入驱动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转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途径,这使缩小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了创新资源及相关创新活动在地区间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地区间的技术联系与产业分工日益紧密,由此促使地区间技术分布邻近性发生深刻变化。那么,地区间技术邻近性变化会对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拟从地区间技术邻近性来揭示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经验性特征及其发生、演变机制,进而从地区间技术邻近视角为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变动提供新的解释。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同样长期存在着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区域内城市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尤为突出。根据各省市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2020年劳动生产率最低的阜阳仅为5.22万元/人,而最高的无锡高达31.04万元/人,是阜阳的5.95倍。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不仅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禀赋和多样的技术知识,而且不同城市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技术结构。这为我们从技术邻近视角检验城市间技术结构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提供了极好的样本。

基于此,本文试图提出一个城市技术边界假说,探讨城市间技术邻近形成与演变的内在机理,进而从城市间技术邻近视角解释城市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变动。在此基础上,以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820个地级市配对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城市间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考察城市间信息化水平差异和地理距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城市间技术邻近显著缩小了城市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城市间信息化水平差异和地理距离的增大减弱了城市间技术邻近对缩小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城市间技术邻近主要通过促进知识溢出和联合重组创新缩小劳动生产率差异。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间、高-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间、省际城市间的技术邻近显著缩小了劳动生产率差异。

基于以上结论,为实现创新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破除创新要素流动壁垒,增强城市间的技术交流。各城市政府在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制度和政策手段打破固有的行政区域界限,畅通城市间的知识流动。另外,政府应积极探索制度化的合作创新机制,形成跨行政区划的一体化创新体系。(2)要充分利用本地创新资源禀赋,加速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领域。先发城市应充分发挥在已有技术领域上的比较优势,不断吸引相应技术领域的创新资源流入,进一步强化自身在已有技术领域的创新优势,而后发城市应充分利用本地创新资源禀赋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逐步在某些特定技术领域上形成比较优势。(3)要明确各城市的创新职能分工,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创新发展战略。先发城市应充分发挥自身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比较优势,联合其他先发城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而后发城市应积极承接先发城市技术转移,主动与先发城市开展技术合作。(4)要以互补性技术融入创新网络,深度参与技术分工与合作。随着生产技术复杂性的增加,任何一个城市都难以独立完成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城市间的技术分工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各城市要以互补性技术主动融入区域创新网络,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与生产分工,以充分释放协同发展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