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环(南京邮电大学)、于立宏(华东理工大学)、徐远彬(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评论》 2024年第5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劳动、土地等传统要素低成本优势,虽然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也造成要素市场扭曲,产生较为严重的资源错配与效率损失。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创新生产的投入也逐年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33278亿元,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创新成果。然而,在核心领域仍存在诸多“卡脖子”技术亟须突破,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欲实现突破与赶超,创新效率的提升尤为重要。企业作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是推动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主体。在国内创新资源有限的硬约束条件下,如何有效推动企业创新效率提升,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一方面,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兴起为推进要素市场化进程、提升企业创新效率提供新的契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创新活动的成本,提高研发要素配置效率。此外,数字技术应用能够打破地理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区域间创新要素流动,助推要素市场一体化。然而,已有关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研究十分丰富,但较少有研究基于效率视角进行考察。效率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地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而数字经济在方便地区之间知识交流、降低创新成本以及提高创新产出等方面均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相对于创新产出,从创新效率视角考察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可能更为系统全面。
本文首先在HK理论框架下,将数据作为一种赋能型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构建一般均衡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改善要素市场扭曲、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从而内生影响企业创新效率。基于模型构建与理论假设,本文选择2011—2014年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匹配样本,在采用半参数估计、倒推法估计测算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效率提升。其中,缓解要素市场扭曲、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动要素市场整合是重要渠道;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对高市场化-高政务化与低市场化-高政务化地区的企业创新效率起到促进作用,对低市场化-低政务化地区的企业创新效率起到抑制作用,对高市场化-低政务化地区的企业创新效率影响不显著。第三,在拥有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结构、竞争性行业、东部地区以及互联网用户规模较大地区的样本企业中,数字经济的创新效率赋能作用更为显著。
本文研究结论为深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速数实融合提供了相应的启示和参考。第一,基于区域协同发展视角,一方面要加强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西部地区5G基站、千兆光纤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新基建的投入力度,夯实数字基础底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低市场化-低政务化地区的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大对当地政务服务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打破地方政务信息的“数据孤岛”,构建政务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第二,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一方面要以实体产业为依托,推动数字经济与石油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等管制性行业深度融合,削弱这些行业内部“熊彼特效应”带来的寡占行为;另一方面仍要继续推进食品制造等竞争性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引导这些行业内部长期保持以“逃离竞争效应”占优策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提高行业内部创新活力。第三,基于企业内外部资源视角,一方面要变革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策略,对人才结构进行全面梳理和分类,分层分类进行数字课程培训,以满足企业对不同类型数字化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构建数字化时代的人才生态链,不仅要通过加大对数字人才的补贴力度,吸引国外优质数字人才,而且要健全高校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型数字化人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