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偏向型技术进步、要素价格扭曲与要素配置效率
发布时间:2024-12-05 09:04:04

徐邵军、刘修岩、倪克金(东南大学)

《经济评论》 2024年第5

 

找寻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发挥地区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已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地区要素配置效率的关键。我国区域要素配置结构长期存在空间错配,同时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对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的制约也愈加显著。要素价格扭曲不仅造成要素市场定价体系失准,而且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所决定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同时,地区要素配置状态是否会因要素价格扭曲的存在而倒逼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发生及其方向的改变,目前鲜有文献就此给出理论上的解释和相应的实证验证。如何理解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配置之间的内生作用机理、揭示要素价格扭曲对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机制,亟需从理论上给出一个完整的阐释。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通过引入更为广义的劳动价格扭曲和资本价格扭曲,发现偏向劳动的技术进步更能提升行业要素配置效率。劳动价格正向扭曲,以及资本价格负向扭曲也有助于提升行业的平均要素报酬水平。

进一步的,本文尝试对理论模型的发现进行实证验证。在完成三个关键变量——要素价格扭曲、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以及要素配置效率的构造后,基准回归发现:劳动和资本价格的负向扭曲会降低要素配置效率,而偏向劳动的技术进步会促进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为进一步揭示技术进步偏向性、要素价格扭曲和要素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地区房价、是否沿海以及地区市场化程度进行异质性分析。从房价异质性来看,低房价地区的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和要素价格正向扭曲对要素配置效率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高房价地区;从地区异质性来看,尽管技术进步偏向性的估计结果无论在沿海地区还是非沿海地区均不显著,但符号有所不同,表明沿海地区过去取得的经济成就和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主要依靠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而非沿海地区要想在经济发展和要素配置效率提升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引进政策的力度,扩大人力资本规模;就市场化水平异质性来看,市场化程度越高,劳动价格正向扭曲对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的作用越强,但在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地区,资本价格正向扭曲对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的作用更强。

结合前文理论模型的关键结论,偏向型技术进步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劳动力空间配置促进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本文以地区泰尔指数和劳动力流动比率作为机制变量进行机制检验。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偏向劳动的技术进步容易造成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均衡状态,而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同时发现劳动价格负向扭曲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角度来看,劳动价格负向扭曲和资本价格负向扭曲都会提升地区劳动力流动比率,而偏向劳动的技术进步却阻滞了劳动力流动比率。

本文研究对地区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完善市场要素分配体系具有较强的政策启示。首先,要素(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地区要素市场完善程度和地区要素配置状态之间的内生呼应关系,决定了需要加强政策实施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完善要素统一大市场建设,尤其对于劳动力市场而言。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分化和价格粘性,不仅造成低技能劳动力被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大规模替代,而且造成劳动力市场工资调整滞后,弱化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迫切需要对要素的市场收入,尤其是工资收入进行有效调节。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地区禀赋比较优势。要素集聚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整体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这不仅需要破除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性壁垒,而且需要发挥地区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找寻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进而实现地区向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收敛。此外,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要求对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和要素市场调节有所偏向和侧重。目前我国劳动配置效率相对低下,单纯依靠引进物化技术谋取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需要充分发挥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优势,释放技能集聚效应,从而优化地区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