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不畏浮云遮望眼:服务化何以助力中国企业贸易方式转型?
发布时间:2024-05-22 15:43:30

 

丁一兵 孙艺宁(吉林大学)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中国企业出口贸易方式转型》,《经济评论》2024年第2

 

近年来,世界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加剧,为应对地缘政治博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亟须提高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而传统“三来一补”加工贸易方式的低质低效弱创新等问题愈加凸显,为掌握国际循环变革中的主动权,加快实现贸易方式转型是适应国内外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探究“两头在外”粗放式加工贸易如何向“独立自主”集约式一般贸易转型,对于提高制造业企业出口竞争力与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意义重大。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以及金融保险、物流运输等服务业的快速崛起,服务化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通过以两业融合为代表的主要形式,服务化不仅与实体经济生产要素结构优化紧密相关,还能通过投入专业化的服务要素帮助制造业企业向高端化方向延长产业链,进而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寻求更有利的位置。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制造业服务化在企业生产经营和出口绩效方面发挥显著积极的作用,但鲜见有关对出口贸易方式转型影响的讨论。而实现贸易方式转型是新时期推动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由此,从微观企业视角探讨投入服务化如何影响中国企业优化出口贸易方式的因素更显必要。本文主要提出以下问题:中国整体和分行业的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如何?提高服务要素投入水平对中国企业出口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有何影响?如何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存在着异质性?又会受到怎样的外部环境调节?

经过理论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说后,本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服务化能显著推动企业削减加工贸易比重,增加一般贸易比重,实现出口贸易方式转型。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制造业投入服务化通过成本调节效应和创新激励效应,一方面降低一般贸易门槛,扩大一般贸易出口,另一方面抬高加工贸易成本,倒逼加工贸易转型,从而促进企业贸易方式转型。异质性分析发现,来自金融保险和专业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国家和国内的服务要素对企业贸易方式转型发挥正向作用;非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的企业更能通过服务化实现出口贸易方式转型;国际金融危机后,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贸易方式转型的正向影响有所提高。此外,制度环境、服务业开放与全球价值链位置对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贸易方式转型的关系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为促进我国企业出口贸易方式转型、确保国际循环高效稳定运转提出如下三点政策建议:第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提升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必须更加注重国内服务业尤其是本土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提升“中国服务”的全球价值链地位,从而夯实制造业企业生产运营的国内产业基础,保障贸易方式转型的可靠性和安全度。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服务要素投入的异质性影响,重点扩大来自金融保险和专业科技领域的服务要素投入,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展产业链,提高其出口核心竞争力。第二,积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降低企业生产运营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通过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科学有效地补贴企业创新型项目,提高企业投入优质服务要素的意愿和能力,实现我国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的延伸升级。第三,针对投入服务化对不同企业的异质性影响,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激励。如合理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打破行业垄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竞争机制优化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更重要的是,贯彻落实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方针。深化服务业开放,优化服务贸易的国内市场布局,补齐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短板,形成东部引领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新格局。同时,优化国内制度环境与提高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也是强化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贸易转型效应的重要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