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玲(贵州大学)、刘春林 石睿(南京大学)
《经济评论》2024年第1期
企业上市会如何影响企业环境行为?一方面,制度压力的逻辑认为,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不仅预示着其有更强的能力对环保进行投入,而且上市企业相对完善的信息披露也使其面临更高的环保压力,因此,上市企业会通过提高环保投入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环保需求,从而维系企业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市场压力的逻辑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上市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相对完善,容易受到更广泛的投资者、分析师以及中介机构的关注和监督,从而加剧企业的绩效压力,因此,出于提升企业市场绩效的需要,上市企业可能会减少环保投入。那么企业上市后会怎样化解上述两难的决策困境?其在环境行为上会作出何种选择?
本文依据可持续性文献提出,企业可能会采取嵌入式和边缘式环境行为来协调并解耦(Decoupling)这两种压力:一方面,企业会通过减少“嵌入式环境行为”(Embedded Environmental Behaviour, EEB)来缓解市场压力;另一方面,企业会通过增加“边缘式环境行为”(Peripheral Environmental Behaviour,PEB)来提高环保合法性以应对制度压力。本文依据上述两类行为的特征,将企业选择表面环境合法性较高的边缘式环境行为(PEB)而不是增加环境治理效果更优的嵌入式环境行为(EEB)定义为企业的策略性环境行为,正是这种策略性环境行为的存在可能导致企业上市后无法有效降低污染排放。
为验证上述推测,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和中国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通过上市企业与非上市企业之间的比较考察企业上市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及其内在环境行为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企业上市增加了企业的污染排放,并且证实了企业上市后存在着策略性环境行为,即相比非上市企业,企业上市后会增加末端治理设备投入,同时减少清洁生产技术投入。其次,策略性环境行为后果的分析(中介机制检验)显示,企业上市后增加末端治理设备投入并不能降低污染排放,而减少清洁生产技术投入会进一步导致企业污染排放的增加。正因为如此,企业上市后会导致更高的污染排放。最后,本文通过考察企业异质性特征对企业上市后策略性环境行为的影响,发现上述策略性环境行为在民营企业和非污染密集型行业(企业)中更为显著。
本文贡献主要体现在:(1)企业上市后,通过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并不必然优化企业环境行为,还需要考虑企业治理环境变化产生的市场压力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2)本文对企业策略性行为的前因研究进行了拓展,将影响企业策略性行为的研究从关注政策本身(环境规制、国家专利和人才补贴等政策)的强度差异拓展到政策响应者的特质变化。(3)本文研究结果为监管者应该加强对上市企业“嵌入式环境行为”的关注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对上市企业中民营企业和非污染密集型行业(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管。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以下政策启示:(1)政府应当更加重视对上市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督。政府目前更倾向于在上市前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严格审核,而忽视了对企业上市后的全过程监管,这为企业上市后追求经济发展创造了“空间”,并导致企业在制度压力和市场压力权衡下采取策略性的环境行为。基于此,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上市后环境行为的监督,并将监督的重点从对企业的“末端”监督转向“过程”监督。(2)进一步完善政府激励政策和信息披露制度。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从源头进行环境治理,激励上市企业采取更多的嵌入式环境行为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同时,应当进一步完善上市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注重污染物排放结果而非增加末端治理设备数量等措施。这将更有利于上市企业的绿色转型发展,并从整体上提高环境质量。(3)对于社会环境监督所关注的对象,除了国有企业和污染密集型行业(企业)以外,同样应该重视民营企业和非污染密集型行业(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防止其因为制度压力较小而采取更为严重的策略性环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