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梅(北京大学)、王燕梅(中国社会科学院)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与技能溢价——来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的经验证据》,《经济评论》2024年第1期
“技能溢价”作为收入差距的一个维度,一直是经济学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高技能劳动者相对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与供给变化,不少文献针对技能溢价的成因展开了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完善分配制度,需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体系;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可见,现阶段针对技能溢价展开探讨,对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可以关注到的另一个事实是,数字技术推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正在加速演进,已经成为驱动全球竞争格局重塑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2022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5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7.2万亿美元。伴随新业态、新生产、新市场等的形成,数字经济发展势必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冲击。本文认为,识别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者工资、技能溢价的影响及背后的作用机制,不仅有助于完善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冲击的认知,更为有效发挥数字经济通过初次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提供政策启示。
本文分别从数字经济对就业及其结构的影响、数字经济对工资及技能溢价的影响两个方面梳理了既有文献,发现现有研究中仍然存在拓展的空间:一是借助微观调查数据库,从工资视角考察不同技能劳动者收益分化的文献相对较少;二是刻画电子商务发展对劳动者收入和技能溢价的研究同样较为欠缺,而作为数字经济中最具创新和活力的组成部分,电子商务的发展实际上不仅会带动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通过向产业、生活、政务等方面的渗透引发全方位的数字变革。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注意到国家出台了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自2009年开始,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的部署工作开始推进,分批将相关城市纳入试点名单,致力于从地区产业升级、贸易转型和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助力作用,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契合的切入点。
鉴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存在鲜明的“试点-推广”特征,本文决定将其作为一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外生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通过一系列研究分析,本文认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会通过产业结构转换效应、出口技术升级效应、电商销售额提升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对劳动者工资和技能溢价施加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政府网站和媒体报道、《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本文陆续进行了基准结果分析、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和作用机制检验。研究发现:政策实施显著提升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引致了突出的技能溢价,且这种影响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的样本中存在差异。进一步地,本文发现产业结构转换、出口技术升级、电商销售额提升和人力资本积累是主要的作用渠道。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保障劳动者收益、制定相关发展规划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第一,要持续发挥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在整体上改善劳动者收入的作用,促使劳动者工资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较同步的状态。以电子商务模块为例,可以通过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法规政策环境、鼓励服务平台提供支撑等措施实现。与此同时,也需要高度关注不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分化,化解数字经济发展对部分群体带来的负面冲击。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低技能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及时监测就业失业动态,多渠道吸收和转化低技能劳动者;另一方面,注重保障中青年以外群体、女性群体的收益,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优化就业环境、丰富职业发展路径等,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劳动者的就业路径更加顺畅,实现“人尽其才”。第二,加快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程度,发挥数字变革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中国仍需聚焦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弥补关键技术上的短板,缩小与领先国家的差距和实现更大程度的自主可控,进而改变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第三,加快构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载体的新发展格局,利用其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中国式现代化与其客观演变规律相结合,并与时俱进地明确治理方向、建立治理体系,有效发挥其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强大辐射引领作用,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多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