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龙(江西财经大学) 袁旺平(南开大学)
《经济评论》2023年第6期
“十四五”时期,创新成为国家发展全局的首要任务。实体经济部门自主创新能力能否得到有效培育和提高,是决定高质量发展模式能否形成的微观基础,也是关乎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创新型国家能否建成的关键。为了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亟需寻求解决制造业部门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体系滞后等重大发展问题的道路。在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工业4.0时代,市场的创新需求越来越高,而技术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单打独斗的创新,或者单层次、小范围的合作创新已难以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提升创新效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中介和政府等创新主体对互补知识、外部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创新主体之间开展广泛交流、深层次合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构建富有生机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依靠“政产学研金”等创新主体的通力协同,搭建知识生产、转移和利用的畅通网络,实现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
本文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从缓解信息不对称出发,研究中国城市地铁开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理论研究发现地铁开通通过提升城市内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降低通行成本,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政府等合作,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实证方面,本文使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地铁开通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积极性,能解释同时期企业创新水平变化的3.8%,且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地铁开通带来的通行成本降低,促使企业与银行、政府的合作,尤其是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增加,是解释其提升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异质性分析发现,地铁建设越完善的城市内企业,以及初始创新禀赋越强的企业,地铁开通对企业创新的激励越大。
由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促进城市地铁线路网络化,推动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助力。地铁开通能有效地释放地面空间,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地铁开通对城市企业创新积极性的正外部性影响会随着地铁线路的增多而提升,所以应加快地铁城市的线路网络化进程,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降低全社会流通成本,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地铁网络化对信息传播的促进作用,调动各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加速企业、高校、金融机构和政府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时配合完善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政产学研金”有机结合,拓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路径。
第二,提升地铁城市的服务质量,降低信息和沟通成本。地铁往往由城市中心向外辐射,而连接不同城市的高铁站点和飞机场则大多远离城市中心,使得内外交通转换存在困难,极大地限制了地铁正向效应的发挥。因此,应加快内外交通的互联互通,加快以轨道交通为引领的多枢纽交通体系的构建,促进要素流动,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发挥市场需求对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加速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第三,由于地铁建设成本巨大,而本文机制分解部分发现,产学研合作是地铁开通促进企业创新的主要渠道,因此为有效利用财政资源,在城市地铁建设初期可以考虑在合理利用地铁辐射范围的前提下,将更多的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串联,促进产业园区和高校实现产城、产学的快速联通,加速这类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往来,更好地发挥知识溢出作用,推动产学研融合,助力企业研发创新。
相对于现有研究,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研究视角上,本文基于协同创新这一独特视角,从缓解信息成本出发,综合考察了地铁开通带来的企业同区域创新系统内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从而完善了协同创新作用的微观机制研究。研究方法上,由于地铁开通城市并非随机选择,本文充分控制了城市地铁开通的影响因素,尽可能地排除了遗漏变量和样本自选择对本文估计的干扰,增强了结果的可信度。研究内容上,本文从信息可获取性和融资约束出发,考察地铁开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从而丰富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这一类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