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数字金融与家庭农场经营绩效
发布时间:2024-01-26 19:33:11

朱雅雯(南京农业大学)、许玉韫(南京林业大学) 、张龙耀(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评论》 2023年第6

 

长期以来,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使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小规模经营的特征。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小规模经营暴露出土地使用率不高、经营效率偏低等问题。具有规模经济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农业转型发展、提升农业经营效率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和培育家庭农场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尽管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较好,但仍存在起步晚、资金实力弱、经营能力不强等问题,健康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现阶段家庭农场的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满足程度偏低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和经营绩效提高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第一,家庭经营不等于小规模经营,家庭农场资金需求相对较大,现有信贷产品额度、期限、利率等与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匹配度不高;第二,农村社会转型弱化了非正规信贷低成本、低风险的优势,难以满足家庭农场大额、长期的融资需求;第三,缺乏适合家庭农场需求的综合性保险,削弱家庭农场风险保障能力。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以移动支付、数字信贷等为代表的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理论上,数字金融有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覆盖面和渗透率,为解决传统农村普惠金融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现有研究探讨了数字金融对企业和传统农户信贷获得、福利绩效等方面的影响,但是对作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重要主体的家庭农场的影响研究仍然不足。因此,本文使用2021年江苏省6487家家庭农场样本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研究数字金融对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制定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包容性和培育高质量家庭农场的政策提供有益参考。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第一,首次使用家庭农场微观数据研究数字金融对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从微观视角探究其作用机制,丰富了农村数字金融相关研究;第二,分析了数字金融影响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农场类型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并从家庭农场特征出发,选取市场化程度、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能力衡量其资源禀赋,在拓宽本文研究范围的同时为衡量家庭农场特征的指标创新提供参考。

本文通过建立包含数字金融创新产出弹性的生产函数模型刻画数字金融对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影响,考虑到数字经济时代信息要素的价值,在传统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加入信息要素的投入,探讨数字金融对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影响及路径。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可以通过缓解家庭农场融资约束、降低雇佣监督成本、提升信息获取能力的路径提高家庭农场经营绩效,并且对种植型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影响较强,对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和经营管理能力弱的家庭农场经营绩效影响更大,发挥了数字金融的包容性作用。此外,各类数字金融产品对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数字支付无明显作用,数字保险的促进作用最强。

为更好地推进农村数字金融发展,提高家庭农场经营活力,本文认为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在设计数字金融产品时,应注重家庭农场的金融需求特点和经营特殊性,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满足家庭农场对不同类型金融服务的需求,并重视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发展,促进数字金融使用深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提供数字信贷服务时,允许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以法人身份向银行申请贷款,提供授信额度、还款周期等要素与家庭农场需求相匹配的融资方案,保障家庭农场资金运行周期的完整性,提升长期发展能力。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说,应加强农村数字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各地资源状况、产业特色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在推动数字金融服务家庭农场的过程中,注重数字金融服务的针对性,以更好地满足各地家庭农场的差异性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