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评论》2023年第5期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融资约束是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其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坚持“三去一降一补”是调整供给结构的有效手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作为“降成本”的重要环节,在供给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日益凸显,内外部风险隐患也日益突出。2022年9月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指出,尽管民营企业500强公司整体规模持续增长,创新能力也在稳步提升,但在生产经营和市场化融资等方面仍面临困难,需要进一步稳定预期,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如何从风险管理层面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004年9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SO)首次提出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整合概念。相较于传统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能够以一种综合的、整体的方式管理各种各样的风险,其更看重对风险的总体管理和价值创造的过程。目前,学者们重点关注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相较于传统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能够更加主动全面且具有战略性地进行企业管理,但鲜有文献探究全面风险管理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现有研究表明,企业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代理成本问题是企业融资约束产生的主要原因。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外部资金与内部资金不可完全替代,若能够降低依赖外部资金的可能性,企业融资约束也会随之降低。而全面风险管理在利用自然对冲方面具有优势,能够避免风险管理支出的重复以及不可预见的风险的累积,降低企业必须筹集外部资金的可能性,减少资本成本的问题。同时,全面风险管理立足于传统的风险管理,同样可以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协助企业更好地评估项目风险,减轻资产置换和投资不足问题,从而降低企业的第一类代理成本。全面风险管理还可以通过及时的风险信息整合与发布降低外部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减少第二类代理成本。此外,从不同部门来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类似于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共保。共保效应能够通过降低经济逆周期的无谓损失的方式降低系统性风险,有效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降低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即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
本文实证检验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显著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同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可能会增加企业的内源融资约束,但会显著弱化外源融资约束。而不同的全面风险管理执行方式对企业融资约束也会产生差异化的影响,设立首席风险官相比于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和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更能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此外,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增加了企业的双重代理成本,但改善了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降低了企业的系统性风险,从而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
本文的研究不但为企业缓解融资约束提供了一套新的解决方案,也为企业进一步优化全面风险管理方案、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执行方式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建议如下:一是积极推动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上升至企业总体层面,减少风险管理重复支出,提升信息披露质量,降低系统性风险和企业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有助于企业更易或以更低的成本吸引外部投资、获取银行的信贷融资,最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二是鉴于不同的全面风险管理执行方式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程度不同,应鼓励企业积极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雇佣首席风险官以及定期向董事会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上升至战略层面,更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三是企业的外部营商环境对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的负相关关系起到了弱化作用,因而,处于外部营商环境较差的企业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获取融资的途径也更单一,更应当建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加强信息披露,降低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缓解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