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维度:理论阐释与政策实践
发布时间:2023-10-25 11:17:50

 

孙智君 文龙(武汉大学)

《经济评论》2023年第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规模巨大,为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中国制造业在结构、组织和发展模式等层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成为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本文基于上述顶层设计,以结构-组织-行为-政策为理论分析框架,探讨并阐释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三个重要维度,即宏观层面的产业选择和发展方向、中观层面的产业组织变革、微观层面的生产模式和路径。

产业结构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制造强国战略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在哪些领域加快发展可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制造业比重过快下降的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特征。研究显示,中高端制造业比重与制造业比重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因此,我国需要着力提升制造业比重和中高端制造业比重。本文的研究显示,中国制造强国战略重点发展的产业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二类是提前布局以抢占发展先机的未来产业;第三类是区域性传统特色产业。

制造强国战略在中观层面上要解决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高效配置生产要素。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集群式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形成了两类主要集群组织形式,一类是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主的大中型国家力量推动型产业集群;另一类是市场力量推动的中小型产业集群。我们根据相关资料绘制的中国产业集群区域分布图显示,在三次产业中,制造业集群占比最高,且其中新兴制造业(含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集群占比约29%,传统制造业集群超过59%,表明中国在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上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和政策空间。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当前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传统中小型产业集群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向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转型。组织层面的另一维度是产业链布局。当今国家竞争力越来越体现为产业链的竞争力。中国发展了以产业链链长制、链主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和专精特新培育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政策,由政府制定和实施的补链、延链、固链、优链、强链等政策体系。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51.2万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地方培育超9.8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有1 6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上市企业数量30%以上。

以数智化、绿色化和服务化为特征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代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路径。中国政府通过实施渐进优化的试点示范政策,并通过制定-实施-评估-反馈闭环模式,激励和督促企业把握当前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和格局重构的窗口期,遵循数智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路径,加强对核心技术的攻关以及重要原材料、关键节点资源的掌控,为制造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数智化层面,中国政府致力于以自上而下的密集政策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智能制造发展,形成丰富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和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绿色化层面,中国政府一直以科学的、循序渐进的顶层设计引领中国绿色制造发展,通过政府宣传、政策支持及社会资本网络等方式能推动绿色制造模式的扩散推广。服务型制造包括投入要素服务化和产出端服务化。中国已初步形成国家--市多层级服务型制造引导和专项政策体系,包括梯级培育体系建设,遴选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但我国在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复合型人才、工业互联网技术水平和金融支持等方面还较为欠缺。因此,需要在生产要素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总体上,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中隐含的结构-组织-行为-政策框架具有理论一般性和政策实践普适性,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中国在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所面临的系列问题,还可以尝试作为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全球制造业发展战略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