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职业代际流动性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化
发布时间:2023-09-22 09:09:11

 

单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职业代际流动性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化》,《经济评论》2023年第4

 

阶层固化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为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职业代际流动固化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职业代际流动性的降低,既阻断了年轻人的上升渠道,妨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又影响了劳动力市场上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降低了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阻碍了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因此,职业代际流动性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分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代际流动情况,并估计了其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主要关注问题如下:第一,中国是否存在职业代际流动固化问题;第二,如果存在职业代际流动固化问题,那么其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有多大;第三,不同群体的职业代际流动性是否存在差异。

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2015年和2017年的数据,将职业分为体力劳动职业和脑力劳动职业两种,先通过父母从事脑力劳动职业对其子女从事脑力劳动职业概率的影响来反映父母职业对其子女职业的影响,即职业代际流动性情况。再将父母职业对其子女职业的影响路径分为市场路径和非市场路径两条,以非市场路径造成的影响衡量代际流动性对劳动力市场化的影响。两条路径中,市场路径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的,父母可以通过影响其子女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个人偏好等,提高其子女从事脑力劳动职业的概率;非市场路径则是指父母通过社会关系等非市场因素,帮助其子女获得脑力劳动职业。

根据这个思路,本文使用logit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和结论:第一,总体来看,父母职业对其子女的职业影响显著,子女更可能选择从事与其父母相同类型的职业,虽然该影响主要通过市场路径实现,但非市场路径的影响也十分显著。第二,与父亲职业相比,母亲职业对子女职业的影响更大,且非市场路径的影响更小。第三,对于西部地区和非农户口劳动者,非市场路径产生的影响更显著。第四,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是决定其职业类型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可以非常显著地提升其获得脑力劳动职业的概率,且在西部地区,接受过高等教育对获得脑力劳动职业的帮助更大。第六,职业代际传递通过非市场路径使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化程度降低了不足11.14%,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有限。

虽然对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有限,但我国的确存在职业代际流动固化问题,且其造成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和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农业户口劳动者更加不利。基于此,本文给出的政策建议如下:第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善农业户口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劣势地位,缩小户籍身份的影响,逐步取消部分城市的落户限制,确保所有居民在落户、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第二,加强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加大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化改革推进力度,在继续鼓励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的同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推动西部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其与东部、中部地区的差距。第三,增加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一方面,本文的结果表明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获得脑力劳动职业的机会,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入,为体力劳动者及其子女们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以防止代际流动固化。另一方面,应继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保证中低收入家庭子女也能得到优质的教育,以保障教育的公平性,缓解市场路径带来的职业代际流动固化及机会不平等问题,从而为这部分人群创造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保障社会的活力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