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竞争法律环境的量化应用:市场信息透明化与产品质量博弈
发布时间:2023-09-22 09:07:26

 

高子茗(南开大学)

市场透明化、产品质量信息与企业盈利能力》,《经济评论》2023年第4

 

完善的正式制度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信任环境,有利于经济主体互动效率提升。为了考察竞争法律保护作为正式制度,能否发挥市场信息透明化作用,本文建立基于市场交易信任机制的产品质量博弈模型,考察市场信息透明化如何弱化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误导和信息摩擦,即降低如下现象发生频率:高投资规模的低质企业利用其商业信誉误导消费者,低投资规模的高质企业受制于刻板印象难以获取消费者信任。

当市场信息不透明时,企业作为信息优势方由于获知自身产品质量、市场需求、消费者偏好等信息,可以有效实施价格歧视或垄断定价策略;反观消费者仅能通过有限的事前信息,如投资水平、研发强度等来判断该企业推出的产品质量。因此,拥有市场优势的企业倾向于利用自身商业信誉,基于信息显示的棘轮效应,在实际产品质量较低时误导消费者,以此获取超额利润;而具备产品开发与改进优势的高成长性企业却受制于市场信息摩擦,难以获得研发收益。市场中部分规模较大的低质量厂商有激励隐藏自己的产品类型,利用“大企业”标签在前期获取超额收益;与之相反,小作坊标签伴随的低市场定价会挤出部分具有实际成长能力的优质中小企业。

当市场相对透明时,在供需博弈中消费者能够更充分地获取市场信息,各类生产者也能更公平地面对市场机会。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同行业参考价和商业信息,规避质量低但价格高的产品;另一方面,良好的竞争法治环境会理顺市场交易的信息与承诺机制,改变企业行为决策,优化市场供需双方主体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损失。后文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表明,竞争法律保护加强伴随的市场透明化会改善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缓解市场信息摩擦和企业信息误导产生的社会福利损害,降低高投资规模但低产品质量企业的市场盈利能力,而提高低投资规模但高产品质量企业的市场盈利能力。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利用20002013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人民法院披露的司法判例文书数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中国统计年鉴》、CGSS数据等进行实证检验。关键解释变量——市场竞争相关司法判例文书数量,是通过“网络爬虫+人工整理”方法获得。该数据能够细分到区县层次,涵盖范围较广且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时变性,本文按照区县代码将其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地区经济数据等匹配,进行实证检验。该数据隐含地考虑到法律案件基于案情严重程度的异质性社会影响,对指标赋予一个天然加权。本文利用外生正式制度优化衡量地区市场信息环境,更利于识别市场交易信任机制的存在性。研究结论表明,当市场信息透明化程度提高时,生产低质量产品的高投资规模企业通过产品质量信息误导而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下降,获利能力降低;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低投资规模企业通过市场发现机制快速获得研发收益的可能性上升,获利能力提升。

本文研究发现并不是全盘肯定或否定中国现行产品市场交易机制,其对于中国双循环发展战略实施、信息高效的市场环境构建以及市场竞争法律调整,均具有借鉴价值。当前中国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建设和司法激励投入成本较高,然而实际商品交易受阻、纠纷解决效率低下等不匹配现象。市场竞争法律环境优化伴随的市场信息透明化作用,有利于构建竞争有序、信息公开的市场环境。

针对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市场透明化程度提升对构建高效、有序、可持续的市场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顺利通畅的市场交易有助于产生长期经济发展激励,即在司法保护程度较高地区,生产者可以享受更加公平的市场机会,消费者拥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意欲构建国内大循环,发挥消费的牵引作用,须同时发挥政府法治与市场手段的双重作用,提高地区司法保护强度,构建和谐的交易市场环境,激励微观主体提高消费倾向。

各类司法判例作为我国建设法治强国、弥补法律漏洞的必需品,其披露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法治宣传,弱化各类经济主体对法律纠纷的排斥,是发挥法律正面示范作用的关键。与此同时,良好的信息公开环境有助于形成正面经济预期,维持稳定的供需交易关系。总而言之,市场竞争法治环境建设在强化主体权利、减少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同时,还有助于市场制度进一步完善,即建立信息公开、竞争充分的市场交易信任机制,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尽管本文阐释的是市场信息透明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但是机制分析中其对研发深度和创新绩效的正面激励作用,亦不容忽视。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助于提高发明主体的创新积极性,有助于企业积累知识与人力资本。与之相反,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不利于企业创新与地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法治环境优化应当发挥各法律部门的内在一致性,具体而言,市场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应当同时发挥保护专有权利、促进知识传播与提高创新能力等效力,鼓励经济主体参与创新,增进生产能力与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