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远(华中农业大学)、江帆(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评论》2023年第3期
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贫困问题是人类长期面临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消除贫困是实现现代化的跨时代难题。从人类减贫的历史进程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减贫实践看,中国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色减贫道路。如何对中国的减贫理念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阐释,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梳理了两百多年来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反贫困理论的演变过程及其减贫政策实践,总结了一百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减贫政策实践,通过对比分析强化对贫困问题本质的理解,进而彰显中国反贫困行动的内在价值。
在古代,贫困被认为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为避免大规模饥荒导致民众发生暴乱进而威胁政权稳定,执政者重点关注短期的贫困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古印度哲学家考底利耶等的一些思想,表现出较强的反贫困意识。早期的重商主义者认为,饥饿会促使穷人努力工作,贫困是激励工人积极劳动并保持低工资的关键。威廉·配第认为,可以通过公共福利工程缓解贫困人口日益增加的问题。其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贫困由不良行为造成,是一种道德惩罚。为了纠正穷人的不良行为、改造穷人性格并限制他们反抗的能力,英国通过了《伊丽莎白济贫法》(也称旧济贫法),公共资助的济贫院也开始出现。
18、19世纪,亚当·斯密、卢梭、康德等对重商主义的一些观点进行了驳斥。马尔萨斯从“人口论”角度研究了贫困问题,认为应该取消户外救济,让极端贫苦的人去往济贫院,并强迫他们工作。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英国旧济贫法的调整和改革。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也称新济贫法)。这一时期,马克思批判了马尔萨斯所谓的人口规律,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应对贫困问题的措施不具有实质性的效果。恩格斯也尖锐地批判了英国的新济贫法,认为其是资产阶级对付无产阶级的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反贫困理论与政策理念的影响下,对整体富裕的认知使得人们更加强烈地呼吁政府采取行动消除贫困,工业化国家社会性支出大幅增加,在美国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发展国家也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减贫进程,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针对独立主权国家经济明显落后以及对西方发达国家依附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认为,战后的全球格局决定了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时,必须将其纳入全球体系进行考量,由此产生了“依附理论”。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的贫困问题更早受到思想家的关注,且中国在对人民重要性的认识上与西方国家存在着明显差异,强调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要顺民意、重民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分析中国贫困特点和减贫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共同富裕的反贫困逻辑,不断丰富反贫困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时代特征,创立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一百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党和政府始终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立足实际推进减贫进程,在保证贫困治理稳定性和减贫政策持续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减贫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循序渐进、持续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国扶贫脱贫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大大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发展中国家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了中国方案。
对中国与世界反贫困实践经验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基本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反贫困道路上存在明显区别,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和“以资本为中心”两种不同的反贫困模式。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减贫进程看,“以资本为中心”的反贫困理论和政策实践可以概括为:第一,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弊端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减贫进程停滞不前;第二,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忽视了穷人的利益诉求;第三,政党轮替使得减贫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足;第四,资产阶级政党缺乏思想引领,减贫行动的号召力、执行力不足;第五,执政党和政府减贫工作落实和监督机制缺失,削弱了减贫政策的整体效能。“以资本为中心”的减贫理念和政策实践使得系统性的贫困化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多数发展中国家陷入了“遭遇发展”的陷阱。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减贫道路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反贫困理论和政策实践可以概括为: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二,把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第三,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第四,充分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第五,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中国特色的减贫实践及其取得的成就证明,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反贫困行动,对实现持续稳定减贫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