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减排
发布时间:2023-05-17 16:01:02

 

吕越 陈泳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华岳(湖南大学)

 《经济评论》2023年第2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际上,服务化转型能够有效助力制造业企业摆脱对资源、能源要素的投入依赖,减轻环境污染。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以高能耗和高排放为重要特征,这一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增长动能下降、环境保护压力加剧等一系列问题。根据耶鲁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报告》,百分制下中国的空气质量得分仅37.3,在全球180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中下游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因此,深入探讨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更将为构建以绿色环保为核心理念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与实证证据。

本文通过归并1998—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环境统计数据库中高度细化的微观企业数据,再将其与基于投入产出表构建得到的制造业服务化数据进一步合并,获取了可用于实证研究制造业服务化影响企业污染排放的全部数据。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高会显著降低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这一结果在多方面的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显著成立。制造业服务化一方面通过优化企业的能源利用结构即降低煤炭能源依赖、提高清洁能源使用,发挥减排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显著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强度。此外,外资企业和高能耗企业更能通过制造业服务化实现减排效果,国内上游服务市场的质量提升和成本下降也会显著降低下游制造业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本文研究对加快我国工业企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相较已有研究,本文的主要边际贡献如下:(1)研究视角上,本文系统考察了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厘清了中国从工业型经济服务型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环境外部性这一关键问题,为制造业服务化的社会效应提供了来自可持续发展角度的重要证据。(2)研究内容上,本文通过测算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得到制造业服务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污染排放的基本结论,并从多维度验证了这一主要结论的稳健性。进一步地,本文从是否为外资企业以及企业能耗差异两方面开展了异质性分析,并从不同角度考虑了国内服务市场发展如何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环境效应。(3)机制分析上,本文在分析制造业服务化的企业污染排放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推动技术进步以及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工业企业污染排放的实现渠道,为研究减排机制提供了合理解释。

基于文章的主要结论,我们给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有效发挥制造业服务化的减排效应。应围绕工业企业的绿色化转型目标,大力推进服务投入在制造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包括绿色化创新设计、智能化物流服务、质量检验检测认证、污染数据监测处理服务以及专业化维修改造服务等。同时,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断提高工业生产中的服务投入质量,通过优化各服务业行业的竞争格局着力降低服务投入成本,以此有效改善国内整体的服务供给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疏通上游服务流向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将服务投入中蕴含的大量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要素融入生产工序中,从而显著降低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

第二,鼓励企业依托制造业服务化优化自身的能源使用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进而实现企业污染排放强度的有效下降。一方面,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服务投入的低污染特征和清洁外部性,即通过在工业生产经营中加大服务投入比例优化企业的生产结构,从源头上降低非必要的能源投入及污染物排放。同时,积极吸收更多清洁的服务理念和先进设计方案,加速淘汰部分高污染、高耗能生产环节,在降低企业生产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的同时挖掘更多的新型能源利用渠道,通过提升单位能源的投入产出效率降低总体的污染排放强度。另一方面,加快将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融入传统的生产工艺中,着力发展数字制造、智能制造、智慧工厂和工业互联网等,支持企业通过现代化服务推动自身的产业组织方式变革与创新,以此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助力绿色减排目标的实现。

第三,在支持企业利用制造业服务化发挥减排效应的过程中需考虑分类施策。一方面,要重点激发外资企业借助服务化转型带来的减排成效。相较非外资企业,部分外资企业更能释放服务投入带来的减排成效;另一方面,要着力引导高能耗企业抓住制造业服务化带来的减排机遇,综合审视该类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加大服务投入的可能性,在不断优化其生产结构和能源使用结构的同时,加快其绿色转型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