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慧 钞小静(西北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部署设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协调、陆海统筹开放的全新态势,同时也彰显出我国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我国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红利逐渐见顶,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我国主要是以低端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存在“卡脖子”技术缺失,技术复杂度高的产业对进口的依赖性较强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出口成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点任务。
2020年9月21日,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了第六次扩容,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制度型开放已逐渐成为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参与全球贸易治理和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的重要载体,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破除贸易壁垒、改善贸易条件、拓展贸易空间等方面具有重要引领作用。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更侧重于从数量层面探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所带来的经济促进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鲜有研究从“质”的层面深入剖析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高质量出口的影响。事实上,提高贸易质量才是提升国际竞争优势、建设贸易强国的关键举措。
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和文献梳理,本文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出口技术复杂度这一测量指标,并结合多期DID模型验证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我国高质量出口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可以显著推进我国高质量出口,这一推进作用在沿海自贸区和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的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主要通过聚集高端要素、优化产业链布局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三种渠道推进我国高质量出口。因此,本文研究不仅能够为当前加快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供理论支撑,而且为进一步加快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推进高质量出口提供了经验借鉴。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具有以下政策启示:首先,进一步推广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扩大城市试点范围,为全面开放注入新动力。根据本文研究结论发现,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推进我国高质量出口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各自由贸易试验区应立足于自身功能定位和特色特点加快推进建设进程,扩大试点片区范围,着力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其次,不断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水平和质量,充分释放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红利,培育出口贸易竞争新优势。积极吸引高端要素资源向试验区内部集聚,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供完善配套措施,吸引更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流入,并加快探索向高附加值环节拓展的产业链提升路径,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产业链布局,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真正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最后,重点完善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布局,形成以开放促发展的新态势。本文研究表明,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高质量出口的推进作用尚未显现。为加快建设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高地,一方面,要赋予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营造更好的人才、产业与市场环境体制机制,激活发展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沿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沿海和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补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短板,着力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