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威(华中师范大学)、龙小宁(厦门大学)
《外资准入政策与本国企业技术创新》,《经济评论》2023年第2期
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前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制定外资准入政策吸引外资,进而促进本国企业的创新。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两种典型的外资准入政策吸引外资:一种是取消或减少外资的准入限制,另一种是采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外资进入。不同的外资准入政策的有效性可能不同。本文以我国外资准入政策的制定为例,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制定外资准入政策促进本国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讨论。
现有文献对外资溢出效应开展了非常广泛的讨论,但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外资数量的影响。外资数量的增加,一方面可以通过技能劳动力流动、技术转移和提供更高质量的中间产品等方式产生正向的知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也可能减少本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产生负向的市场竞争效应。因此,在理论上,外资数量的溢出效应既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与理论分析相同,现有实证文献对外资溢出效应的讨论也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外资准入政策对本国企业创新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来讲,与外资数量产生了怎样的溢出效应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制定外资准入政策促进本国企业创新。分析外资准入政策的影响,首先要构建外资准入政策指标。中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由鼓励、限制和禁止三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组成。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需要,中国在2002年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借助该调整,本文区分了鼓励和取消限制这两类典型的外资准入政策。
现有研究外资溢出效应的文献主要以本国企业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由于企业生产率的变化可能仅仅反映了企业市场势力的变化,因而企业生产率可能并非分析外资溢出效应的合适指标。企业技术创新是分析溢出效应更合适的指标。本文使用专利数据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并将其作为本文的主要被解释变量。在构建外资准入政策指标和企业技术创新指标的基础上,本文使用倍差法实证分析了鼓励类和取消限制类外资准入政策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及其原因。
本文研究发现鼓励类外资准入政策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在发明专利方面的创新,而取消限制类外资准入政策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鼓励类外资准入政策,通过吸引含有新技术的外资进入了中国,从而产生正向的知识溢出效应,最终促进了中国企业在发明专利方面的创新。
本文也提供了支持鼓励类外资准入政策产生较多知识溢出效应的其他证据。本文分析发现,鼓励类外资准入政策使技术吸收能力更强的中国企业、非易被反向工程行业和与前沿技术距离较小行业进行了更多的技术创新,而取消限制类外资准入政策则没有带来这些影响。最后,本文通过对外资准入政策影响的进一步讨论发现:鼓励类外资准入政策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当鼓励类外资准入政策实施一定年限且涉及的项目不再是新技术时,取消该政策并不会抑制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本文的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外资准入政策对本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高质量外资是其促进本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选择。本文的分析既是对中国外资准入政策影响本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总结,也为中国后续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何制定外资准入政策促进本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借鉴。
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一是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外资数量对本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本文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调整,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别的外资准入政策,并比较了它们对本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二是现有研究外资溢出效应的文献大多忽略了外资质量的影响。本文对旨在吸引高质量外资的鼓励类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三是现有文献将产业政策分为选择性产业政策和功能性产业政策,并对选择性产业政策提供了诸多批评。根据本文的分析,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制定选择性的外资准入政策是其促进本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