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贝(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王群勇(南开大学)
在经历三年疫情的持续影响以及国外复杂局势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呈现出较强韧性,这取决于完善的产业链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兼顾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既要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又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降低区域间差距。“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在这一背景下,厘清产业协同集聚的作用效果,对于构建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集聚起源于经济活动的依赖性,是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自发集聚到某一区域,从而形成产业集聚。通常,产业集聚都会伴随着要素需求和供给的扩张,产生集聚经济效应,并逐步形成大型产业集群。但实际生产中,产业的过度集聚可能会影响企业生产,甚至引发企业之间逐底竞争,部分企业能够通过模仿迅速挤占市场,这种过度集聚状况导致的负效应还会降低企业创新意识,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中国三次产业空间结构分布特征明显,东部地区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方面大幅度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这种分布不均不仅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还会对构建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以及地区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多方面深入讨论产业协同集聚才能推动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为高效,并最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整体分布状况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后,决定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入手,多角度讨论集聚的经济效应,并从空间维度讨论产业协同集聚的差异性作用效果,为推动城市产业承接提供现实数据支撑。通过使用2004—2018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特征数据,在已有模型基础上构造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模型,并从规模效应和拥挤效应两方面讨论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效应。
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效应,两者呈倒“U”型关系,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和产业异质性,产业协同集聚对东、西部地区及其邻近地区均产生了倒“U”型作用。从空间维度探讨则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已产生了较强的外溢效应,而中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仅具有线性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提高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潜能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但集聚程度过高则将引致垄断和产业同构,降低两种传导途径的效率,最终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得到如下政策启示:一是以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结合各地区特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发展路径。加快推进东部地区高端制造业发展步伐,在提高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两者匹配程度。全国范围内则要持续畅通要素流通渠道,完善产业链,提升国内大循环的速度和质量。二是政府应树立产业协同集聚阈值概念,避免盲目推进产业集聚而引发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三是政府应积极引导产业的空间转移,加强区域内部和跨区域的产业互动与分工协作,降低核心区拥挤程度,扩大产业协同集聚经济效应的辐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