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希 武玙璠 李嘉琦(中国人民大学)
《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时代意义、机遇挑战与路径探索》,《经济评论》2023年第2期
电子商务、智能出行、线上会议,当今的人们正在经历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融合的深度变革,见证着新一代技术变革的发生。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高达39.8%。数字经济在推动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重构市场结构和生态,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市场摩擦,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等方面正在发挥巨大作用,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同时,由于其本身具有的高技术集中性、虚拟性,又恰好回应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双重目标。因此,全面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一步,是契合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来自美国和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牢牢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前十名,无论是欧盟、日韩,还是印度,都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互联网公司。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爆发式发展,5G等通信设施部署领先世界;数字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形成,数字用户消费习惯进一步得到培育;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产业数字化占GDP比重超过30%;数字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掌上办”、“一网通办”等电子政务平台纷纷上线,跨区域一体化办理能力明显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持续推进,各地纷纷成立数据交易中心和大数据交易所,对数据要素市场的场内交易进行了重要探索。我国数字经济之所以实现了如此快速的发展,主要是由于“两个充分”,即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充分发挥了政府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在监管上采取了包容审慎的态度。
然而,我国数字经济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方面。其一,在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仍然存在短板,面临着“卡脖子”的问题,尤其在半导体、高端芯片、基础算法、工业软件等领域,约有三百多项核心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其二,平台经济集中在消费互联网端,产业互联网进展较缓。此外,由于产业互联网需要与具体的产业紧密联系,难以仿照消费互联网复制国外模式的经验进行追赶,未来发展产业互联网还将面临较消费互联网更加严峻的挑战。企业数字化转型受知识、技术、资金、成本、人才、数据安全等条件的制约,不会转、不能转、不愿转、不敢转问题突出。其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数字化城乡建设有待加强、“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其四,数字生态体系构建尚不完善,还面临着数据要素流动不畅、数字人才供给不充分等主要问题,网络安全和国际化发展方面还有较大改进空间。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独特优势的基础上,认为应发扬长板,补齐短板,为数字经济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几点建议:
第一,要弥补当前核心技术和产业互联网的不足之处。加快完善数字创新体系,组织攻克前沿数字核心技术,构建激励相容的成果与利益分配机制和产学研融合的长效机制,加快引导资本流向数字技术创新等关键环节。同时,应进一步推进发展和规范并重的数字产业化,鼓励平台企业和行业龙头建立产业互联网平台,完善产业互联网数据规则,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产业互联网生态,正视企业数字化转型实际困难,多措并举推动传统产业全方面数字化转型。
第二,要继续提高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的建设水平。一方面,推动社会服务模式创新和均等化,让我国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数字化的发展成果。包括解决地区间以及城乡间数字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率先解决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宽带建设、网络终端等硬件设施不完善问题。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全民数字技能提升,构建提高全民数字化技能的教育体系,健全数字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降低数字技术使用门槛,加快解决日益凸显的数字鸿沟问题。同时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政府的已有资源,推进公共数据开发利用,进一步优化公共数据共享利用体系,并在发展过程中重视数字政府建设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要全面优化我国数字生态支撑体系,围绕数据要素价值化、数字治理与规则制定、网络安全与国际化发展等建设思路,构建数字生态体系。首先,加速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提升数据要素赋能作用,提高数据要素配置效率。其次,健全法律法规,营造适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监管体系和市场治理方案,破解“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难题。再次,高度重视网络与数据安全,加大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力度,强化我国网络安全监测及网络攻防能力建设,从而维护数字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最后,积极探索数字经济跨国合作新模式,抓住机遇,强化国际布局,推动开放合作,促进数据要素在国际间的高效流动。积极参与并主动影响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构建,同时注意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的协同,为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治理提出中国方案,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