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刘迪 彭飞(合肥工业大学)
《绿色贸易壁垒冲击与环境治理改善:基于中国企业的证据》,《经济评论》2023年第1期
中国入世“是21世纪国际贸易领域发生的最为重大的事件”。通过融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获得了超常规发展,世界也因此获益。同时,中国在完善自身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也逐步学会了用世贸规则与世界打交道。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不断探索,中国入世红利逐步显现,欧、美、日等国阻滞中国出口的行为日益增强。由于自由贸易的发展使得传统贸易壁垒的可运作空间越来越小,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始频繁使用以技术性贸易壁垒(TBT)为代表的更为隐蔽、灵活的非关税贸易措施对中国商品出口设限,2000—2020年中国遭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高达28 371次,是全球遭受TBT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中,绿色贸易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s,GTB)不仅在操作上更加“隐蔽、灵活”,而且具有一定形式上的合法性。因此,随着国际贸易的逐步扩大以及各国政府对贸易的干预不断加深,绿色贸易壁垒快速成为各国政府对本国企业进行贸易保护的一种新型技术性贸易壁垒。
自2005年起,国际上针对中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大幅增多,中国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不断抬高。针对技术性或绿色贸易壁垒高发的态势,中央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鼓励出口企业逐步采用国际标准,加速企业国际化转型、绿色转型。同时,目前针对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普遍集中于宏观上的跨国和行业层面,非常缺乏从微观企业层面展开探讨企业是否顺应了绿色贸易壁垒长期存在的国际贸易环境的研究,或者说,绿色贸易壁垒冲击和应对措施是否对中国出口企业绿色转型产生动力效应还是阻力效应?对该问题的系统回答对于主动对接绿色贸易发展趋势以及出口贸易扩量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匹配、合并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及中国海关数据库三方数据,以2005年入世后过渡期针对中国的绿色贸易壁垒爆发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绿色贸易壁垒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出口企业的环境绩效,促进出口企业相关污染物的减排,提高出口企业的用水效率,显著降低污染的排放强度。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通过推动中国出口企业绿色创新补偿和治理成本增加来改善出口企业的环境绩效。绿色贸易壁垒倒逼中国出口企业为了达到国际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生产率水平和绿色创新能力,并迫使出口企业增加废气和废水的治理设施数量和运行时间,提升治理能力,从而增强企业污染治理水平。此外,绿色贸易壁垒在改善出口企业的环境绩效方面具有较强的行业和地区差异性,制造业、高污染行业和东部地区减排效应更加明显。
加速推动出口企业国际化转型、绿色转型是顺应绿色贸易壁垒可能长期存在的国际贸易环境的现实要求,也是落实中国绿色转型政策的内在要求。但是,中国出口企业在面对绿色贸易壁垒高发态势和国内应对措施时能否进一步提升绿色治理能力,减少污染排放以实现绿色转型是亟须回答的问题。因此,探究绿色贸易壁垒和应对措施对中国出口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其机制,对于从“顺应”到“贡献”国际标准并有效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对接国际出口门槛,完善中国绿色发展政策,确保其严格落地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并不必然导致出口企业绿色化转型,这必然要求中国出口企业根据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迅速适应和调整策略,主动作为,将绿色贸易壁垒的刚性约束转化为自身绿色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因此,面对发达国家采取的一系列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中国应当继续敦促国内出口企业不断改善经营和生产体系,加强绿色技术创新;逐步提高甚至引领国际标准,将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外部压力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内生要求;加快生产规范化和清洁化进程,通过提升出口企业的自身综合实力合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其次,鼓励区域间企业建立环境治理联结机制与企业学习机制。中国出口企业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冲击时所具备的综合环境治理能力存在区域差异,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或搭建相关平台,以鼓励中西部地区出口企业和东部地区出口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加强沟通,缩小区域间出口企业环境治理能力差异。
最后,强化出口企业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出口企业绿色转型不仅是适应绿色贸易壁垒的生存需要,更是其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需要。应加强对微观企业绿色治理的综合管理,将社会整体治理目标与企业个体治理目标相结合,强化环境治理深度和广度,提高执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