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工会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了吗?
发布时间:2023-04-27 14:49:50

 李礼连(江西财经大学)、程名望(同济大学)、张利国(江西财经大学)

《中国工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理论与实证》,《经济评论》2023年第1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全面建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之一。在当前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引致的劳动力短缺背景下,探究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工会履行着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能,是推动企业建立稳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工会动员职工积极参加经济建设,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是影响企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国工会如何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作用机理,成为新时代亟待厘清的重要问题之一。

  西方国家较早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工会制度。但对工会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学者们存在较激烈的争论。不少学者认为工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工会会员的权益,工会组织的集体谈判、罢工等活动会对企业生产率造成负面冲击。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工会对会员权益的维护,有利于劳动者人力资本提升,对劳动生产率或产出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基于该争论,本文在企业异质性生产率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收入激励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工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为工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提供了来自中国的证据。

  本文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工会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而且工会密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换言之,工会密度在某一临界值范围内有助于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当超过该临界值时,工会密度将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第二,工会通过改善职工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对职工产生激励效应,从而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工会还通过提升资本深化、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等劳动替代策略对生产要素重新优化配置,进而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第三,工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区域、企业性质、出口特征和行业上存在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国有企业、出口企业以及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中,工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更加明显。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有:一是基于企业异质性生产率理论,从职工收入、资本深化、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四条路径检验了中国工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其中,职工收入发挥收入激励效应,资本深化、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发挥要素替代效应。该研究从作用机理视角丰富了工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理论。二是理论分析了中国工会与企业全要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二者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当工会化程度超过一定范围时,企业因劳动成本上升采取的替代劳动策略可能会扭曲要素配置,进而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三是本文在控制城市宏观因素干扰的基础上,采用 Heckman两步法消除潜在的内生性问题,较好地识别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工会效应。

  为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对应的政策性建议有:一是完善劳工法律。新时期工会建设应重视保障职工的非工资性权益,例如细化对延时工作、就业歧视、生育福利、工作场所环境等法律保障措施,挖掘和激发职工的劳动潜能。二是重视劳资纠纷的协调职能,避免因劳资矛盾制约企业生产率提升。三是加强工会在基础教育、技能培训、医疗健康方面的人力资本提升作用,进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四是推进企业工会的差异化建设。针对无工会或工会化程度较低的企业,工会建设应加强开展一系列“以职工为核心”的工会活动以吸引职工主动加入工会。针对工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工会建设应重点加强对会员的组织管理和素质提升服务,提高工会动员能力和会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