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洁(北京大学),《经济评论》2022年第6期
减污降碳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议题,人力资本是我国新发展理念中创新维度的核心概念。关于人力资本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涉及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探讨环境污染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关于人力资本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已有研究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果在人力资本方面基本形成共识,认为环境污染会对人力资本带来不良影响,关于这一点无可争议,诸多研究从各维度验证了这一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证据。然而,人力资本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可能并非显而易见,尽管已有研究大多认为人力资本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但是人力资本一定有助于减少污染吗?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按此推理,人力资本岂不是越高越好?至少从经验直觉上可知,可能并非如此。为了更加全面理解人力资本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我们将研究主题聚焦于人力资本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探讨人力资本对环境污染的一般性作用规律。之所以更加关注这一面,是因为即使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且这种不良影响是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体的共性,但更为重要的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人力资本是理解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在这方面仍存争议。
新结构经济学作为我国社会科学的自主理论创新,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来看待人力资本结构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必将得出许多新的见解。我们基于新结构经济学“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研究视角,即以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作为中心,强调结构的内生性、扭曲的内生性以及在各个内生结构(及内生扭曲结构)上经济运行的内生性这三个基本点,构建发展、转型与运行一以贯之的新结构环境劳动理论框架。我们的研究发现,首先,人力资本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不同,这种不同是由各发展阶段的内生结构差异导致的。换言之,随着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结构变迁的环境污染效应遵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机制,即随着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变迁趋势。其次,在由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的最优生产结构状态下,人力资本结构的偏离会加剧污染排放强度,但对环境污染排放量的影响取决于“预算效应”和“替代效应”的方向和大小,而最终的总效应又取决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最优生产结构;反之,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有利于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同样的,对污染排放量的影响取决于发展阶段的最优生产结构。最后,在重工业赶超战略导致的扭曲生产结构状态下,无论人力资本结构是否与扭曲的生产结构相匹配,人力资本结构的环境污染效应均大于由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最优生产结构状态下人力资本结构的环境污染效应。如果人力资本结构与扭曲生产结构相匹配,则人力资本结构带来的环境污染效应会低于人力资本结构与扭曲的生产结构不匹配的情况。
上述新结构环境劳动理论的观点为国家政策提供了理论解释。例如,2021年10月24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2021年10月26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也明确要求,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这种对劳动体系结构的调整与新结构环境劳动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