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 付才辉(北京大学),《经济评论》2022年第6期
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使得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国人有自信心重新审视现代化的参照系首次成为可能。
马克斯•韦伯等西方学者以西方崛起作为背景定义现代化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产物,但以西方化定义现代化却是西方自我中心主义的产物。西方经过上百年打造形成了一套极具欺骗性的讲述“西方故事”的流行史观,而在西方现代化理论殖民下鲜有其他现代化成功者。国际学术界特别是非西方学者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也曾以拉美作为关注焦点、八十年代曾以东亚作为关注焦点反思过以西方作为参照系的现代化理论,也引介到正在改革开放探索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但拉美和东亚不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化成就和规模均不足以撼动西方参照系。具有中华文明根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彻底打破西方中心主义世界观,全面摆脱以西方作为参照系的理论枷锁。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现代化的本质不是西方化,而是改变自身支配社会发展的禀赋结构决定的生产结构从而引发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安排。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的概念,其初衷是反对急躁冒进,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目标;反对照搬西方经验,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转型并没有遵循“华盛顿共识”,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式推行渐进式改革。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以理论创新,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完成两大任务,即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根基禀赋与目标价值取向及其对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明确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际上是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所确定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两步走”的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战略步骤是综合历史经验教训与发展基础形势做出的既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又积极有为的战略部署。我们党历来都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成效如何直接关系现代化伟业能否如期实现。过往各界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认识普遍存在两个误区:其一是把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合理增速对立起来,其二是把高质量发展狭隘化而没有置于现代化进程之中。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包含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并要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十四亿多人口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要充分发挥三大优势(后来者优势、换道超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关键环节(缩小差距、领先突破、自立自强),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首要任务上率先取得突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民生就业、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三个薄弱环节,也是全面现代化的潜力所在。现阶段也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以高质量增长极率先实现现代化为牵引协调推动各个地区的现代化,确保全国各地同步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般性的学理内涵,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结合反映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物质第一性原理的禀赋结构作为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依据,即中国式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三个基本点”则是一个国家由其禀赋结构所客观决定的国家发展、转型与运行,其结合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一个国家的具体社会形态,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就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新结构经济学就旨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经验,通过自主理论创新建立一门关于国家发展、转型与运行的一般化的现代化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