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新型城镇化对劳动力错配的影响:理论分析与经验辨识
发布时间:2022-10-10 09:44:39

 

吴青山 吴玉鸣 郭琳(华东理工大学),《经济评论》2022年第5

 

在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优化要素资源空间配置是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等粗放式发展固然能加速经济增长,但其带来的市场结构失衡、供需不对称、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缓解劳动力错配状况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作为劳动力再配置的重要方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消除劳动力跨地域配置制度障碍,助推农民工走向大城市,加速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为要素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劳动力。那么,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否会影响劳动力错配?具体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是什么?这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常伴随着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这有利于发挥要素市场和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一方面,从优化劳动力结构视角分析,新型城镇化降低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缓解劳动力错配状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城镇人口素质提升、知识技能提升等为劳动力市场积累了优质人力资本,企业组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员工获取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报酬,从而改善了劳动力市场过剩失业并存的状况,缓解了劳动力错配的现象,尽可能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出清状态。另一方面,从劳动力流动视角分析,新型城镇化实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合理配置要素资源。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加速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破除阻碍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制度壁垒,完善劳动力市场体制机制,促进劳动力集聚和劳动力市场范围扩大,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缓解地区间的劳动力错配状况。这对理解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有效发挥新型城镇化政策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2003—2018285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样本数据,利用多期DID评估了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是否能缓解劳动力错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劳动力错配状况。在经过平行趋势假设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劳动力错配的缓解效应是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口规模等多个角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人口规模小等地区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通过优化劳动力结构和加快劳动力流动两个中介机制缓解劳动力错配状况。总体上,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实施改变了劳动力配置的空间分布格局,重塑了劳动力市场的配置结构,缓解了劳动力错配状况。

本文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如下:第一,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破除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政策障碍。打破城市间、城乡间的流动壁垒和行政边界限制,促使高素质劳动力流向效率更高的城市,扩大劳动力共同市场规模,形成大一统的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第二,科学评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空间结构,优化劳动力市场的空间配置效应。要依据城市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减少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各类不确定性,优化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空间配置效应,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第三,着力优化劳动力结构,推动劳动力要素市场合理配置。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统筹兼顾城市发展与劳动力素质提升,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制度,科学调整工资报酬,吸引周边城市更加优质的劳动力资源,提升本地劳动力市场熟练工的比例,推动劳动力要素市场合理配置,优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着力提升企业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