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规模、效率还是创新:产业政策工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用效果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9 16:37:46

 

李娅 官令今(云南大学),《经济评论》2022年第4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至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业已成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从特征事实来看,规模层面,“十二五”期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8%,“十三五”期间进一步上升至15%;“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效率层面,上市公司数据显示,2015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利润率达7.7%,高于上市公司总体(非金融类)1个百分点。创新层面,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创新投入持续提升。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支出达2.2亿元,同比增长19.4%,同期研发强度达6.88%,高出A股上市公司总体1.82个百分点。

随着《决定》的发布,国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综合性政策和针对某一具体产业的支持政策作为配套和补充,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产业政策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端锁定的局面尚未打破,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少、生产跟踪仿制多,逐渐暴露出“高端产业、低端环节、重复建设、低层次竞争”的产业发展矛盾。其次,一些行业存在创新产品进入市场困难的问题,不能形成最低规模的有效市场需求。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尚未形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亟待完善。最后,产业政策工具介入机制不清晰,虽然国家从宏观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政策工具介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政策工具的准确性。上述现实情况要求产业政策设计更加清晰,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实施更加精准,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选取2011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样本构建面板数据,细分四种不同的产业政策工具,并以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方式探讨了其对七个不同类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模、效率和创新三个维度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政府补贴仍然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对七大产业微观企业层面发展的三个维度都有正向促进作用;(2)宽松的市场准入是下一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3)税收优惠和信贷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主要反映在对企业规模的促进上,对创新和效率提升作用效果不是很显著;(4)各产业对政策工具的利用能力并不是均衡的,利用能力最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最弱的节能环保产业之间显然存在较大的政策工具作用效果沟壑,进一步表明了“因业施策”的重要性。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在现实的产业发展实践中,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消费者补贴、应用示范等政策工具减少战略性新兴技术市场化的不确定性,提升企业赶超收益,助推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公共服务等政策工具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支撑,推动创新要素向这类企业集聚,提高其研发能力和效率;通过目标规划、金融支持、税收优惠、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政策工具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赶超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降低企业赶超风险和失败损失,从而引导企业回归技术赶超,提升技术赶超动力和能力。同时,除了直接的政府补贴之外,还应从市场准入、融资环境、产业引导和退出机制等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税收优惠和融资扶持等政策调动市场资源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加速新兴技术的突破与商业化应用;尤其是要突出技术供给政策,例如基础技术研发支持政策、技术引进政策和研发资金扶持政策等,通过公共研发投入对技术赶超的先行企业实施资金资助,激发企业创新动力。通过运用恰当的政策工具体系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推动技术升级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