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继宗 郭克莎(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经济评论》2022年第2期
当前,制造业服务化正处于新一轮的发展时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高速发展和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使服务业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制造业的效益(附加值等)层面,还体现在制造业的效率(生产率)层面,其中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关键,但制造业服务化与制造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在我国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过程中,制造业服务化能否真正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生产率,是实践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既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又要提升制造业生产率,如果制造业服务化不利于提高生产率,那么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将面临一个矛盾,如何认识和解释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或协调这个矛盾?这是实践过程提出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本文试图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主要动因之一。
为此,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从服务投入结构的视角深入分析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制造业生产率的关系及其变化特点,厘清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从哪些方面提高了制造业生产率,哪些方面抑制了制造业生产率。本文以2000—2014年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中43个国家或地区为样本,实证考察了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显著降低了制造业生产率,且这一结论在改变估计方法、改变控制变量、替换核心变量和更换数据维度后依然稳健。异质性检验发现,相较于非高收入经济体,高收入经济体中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负向影响较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负向影响有所提高;国外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抑制效应小于国内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制造业投入服务化降低了制造业生产率,而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负向影响不显著;基于服务要素投入异质性的检验中,传统生活性服务要素投入降低了制造业生产率,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要素投入并未降低制造业生产率。作用机制表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主要通过降低制造业技术进步效率和规模经济优势对制造业生产率产生抑制效应,但服务投入结构优化能够调节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负面影响。
以上实证分析结论为研究制造业服务化的经济效应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第一,提高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改善制造业服务要素投入结构。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真正作用并非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生产活动中的投入量不断增加,而应该是在服务投入增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投入质量。这种“质重于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技术服务要素对传统制造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深度嵌入和改造升级,这就要求必须优化制造业服务投入结构,提高制造业高技术服务投入的比重和质量。第二,加强制造业服务化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制造业技术进步效率和规模经济优势。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需要走创新引领的道路,要在加强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要更加注重推动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依靠资源再配置提高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效率。第三,合理规划产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在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问题,而且要合理规划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传统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