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刚(云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经济评论》2022年第2期
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已经被广泛认可,但对其学术基础的讨论却并不多见。“两阶段理论”根据资源禀赋结构的演变并结合陷阱理论研究发展阶段,该理论目前已经具备了数理模型和初步的实际数据的支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新发展阶段提供学术解释。
两阶段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脱离贫困陷阱后迈向发达国家发展必须经历两个阶段:第一是剩余劳动力的消化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通过资本的积累使得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脱离土地而与资本相结合,达到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目的,生产方式则从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逐渐转化,从而使人均资本存量上升,带动人均产量上升。第二是技术的追赶阶段,即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地嵌入到资本和劳动力之中,此时,表面上看仍然是人均资本存量不断上升,从而带动人均产量继续上升,但新增的资本存量中知识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方式实际上是从资本密集向知识密集转换。当然,现实中两个阶段有可能是部分重合的,即经济社会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可能执行着技术追赶。
本文从增长动力和常态下供需特征转化对两阶段作出深入的比较。首先是增长动力。在第一阶段,增长动力无疑是充沛的。增长动力既包括消化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包括技术进步。然而,随着剩余劳动力的消化,唯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才能继续推动人均产量的增长,而提高劳动生产力只能依靠技术进步。但这仅仅是第一层次的减弱。其次,技术进步可以分为引进型技术进步和自主研发型技术进步。在发展初期,由于与前沿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太大,因此,引进技术较为容易。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与前沿国家的差距也在缩小,技术引进的空间将会走到尽头,这就是第二层次的减弱。总之,剩余劳动力的消化和技术引进空间的缩小使得增长的动力开始减弱,此时,唯有自主研发的技术进步才能继续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自主研发的技术进步绝非易事,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此外,自主研发本质上是和发达国家竞争,不仅风险巨大,同时需要有巨大的勇气。依赖技术引进,缺乏自主研发型的技术进步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通病。简单的数学推导可以发现:如果自主研发的技术进步率小于甚至等于前沿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率,发展中国家终将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实际上也意味着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发展并非自然而然,中间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社会的供给侧主要由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构成,而需求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宏观上,供给侧提供潜在的产出能力,在给定的供给侧下,实际的产出仍然由需求决定。但是,如果由需求所决定的产量与供给过分接近,通货膨胀就可能加速。因此,供给侧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可能,而实际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需求侧来实现。
在供给侧中,技术是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形式分别镶嵌在劳动力和资本设备中的,因此,供给侧对经济的约束主要是来自劳动力的供给和由资本设备所形成的产能。在第一阶段,由于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供给侧对需求侧的约束只能来自由资本设备所形成的产能,但产能却是由投资所积累的。在发展初期,投资一般是极度高涨的,例如在中国,投资增长率远远大于GDP增长率。因此,在第一阶段,供给侧对经济增长并没有形成任何约束,经济增长本质上就是由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所拉动。但是,当剩余劳动力已不复大量存在时,供给侧将因为劳动力短缺开始对需求的实现形成约束。此时,需求所能拉动的有可能并非是经济增长(或增长不够显著),而更可能是通货膨胀:劳动力紧缺将会使工资上涨很快,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的加速,此时,国家自然会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来抑制需求的增加。由此我们看到供给侧是如何因劳动力短缺来约束经济增长的实现。
总之,在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或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常态转向供给约束型意味着供给侧对需求的约束将变得越来越显著,尽管经济增长的实现仍然需要通过需求侧来拉动。供给约束型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