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子代质量偏好、养老保险缴费率与家庭储蓄-教育投入权衡
发布时间:2022-01-26 12:15:04

 

黄志国(浙江大学)、王博娟 陈孝伟(南开大学),《经济评论》2022年第1

 

储蓄影响投资水平,而投资水平对维持物质资本的持续投入至关重要;教育投入决定了人力资本质量,而人力资本质量是一个经济体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因此储蓄和教育决定了长期增长的路径。但代表性消费者的收入是固定的,在有限的预算约束下,必须对储蓄和教育进行权衡。

在影响代表性消费者储蓄-教育权衡的诸多因素中,生育观念和养老保障占有重要地位:从代表性消费者老年期收入的角度来看,生育观念会影响代表性消费者的教育投入,教育投入的变化会影响子代未来的工资水平,在确定的目标替代率下,生育观念最终会影响代表性消费者老年期来自养老保障的收入;养老保障水平会影响代表性消费者的储蓄水平,而储蓄水平会影响其老年期的资本回报,从而养老保障最终也会影响代表性消费者老年期的收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多年的计划生育宣传,我国家庭的生育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少生优育”的理念成为主流的生育观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养老渐渐替代家庭养老,但养老保障体系的支付能力却危机渐显,改革的必要性日益紧迫。而已有的文献很少从生育观念向质量型偏好转变的时代背景出发,在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障制度框架下研究家庭的储蓄-教育决策。质量型偏好是我国生育观念现实的发展趋势,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障制度是我国独特而现实且长期的国情,脱离这些现实背景去研究家庭的储蓄-教育决策,就脱离了我国当前紧迫而现实的国情,从而得出有偏倚的结论。本文立足于生育观念转变、社会养老替代家庭养老进程加速的现实,建立了更符合中国国情和现实情况的内生世代交叠模型,充分探讨了统筹账户缴费率、个人账户缴费率、子代质量偏好程度对储蓄和教育决策的影响,并基于广义线性模型、树模型机器学习、数值模拟进行了检验。

理论模型研究研究表明:对于具有子代质量偏好的代表性消费者,统筹账户缴费率上升会对其自发储蓄和子女教育投入存在挤出效应;个人账户缴费率上升对代表性消费者的教育投入没有影响,但对自发储蓄存在挤出效应。 线性回归的估计结果表明:仅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参加两种及以上养老保险对流动人口家庭的储蓄决策存在显著影响,生育子代数量对流动人口家庭的储蓄决策不存在显著影响。树模型机器学习方法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和生育观念对流动人口的家庭经济决策影响不足。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即使子代质量偏好程度上升,代表性消费者仍会减少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同时降低储蓄。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渐渐不足,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进程的加速,支付能力将进一步恶化,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目前来看,解决的方法有四种:(1)以财政补充养老保险基金;(2)提高统筹账户缴费率;(3)提高个人账户缴费率;(4)出台缓解少子化进程的措施。以财政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虽然可以解决一时的支付危机,但这种方式难以持久,因此,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缴费率势在必行。如果政府决定提高统筹账户缴费率,则会带来自发储蓄和家庭教育投入的减少,故政府必须以财政补充公共教育投入,否则随着家庭教育投入的减少,未来世代的教育投入将逐渐不足。做实个人账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统筹账户带来的弊端,而提高个人账户缴费率则不会影响代表性消费者对子代的教育投入,从而可以维持人力资本累积的速度,对保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补充养老基金支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家庭的自发储蓄对个人账户缴费率的敏感性很高,政府提高个人账户缴费率的幅度需保持在合理水平。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已无法逆转,因此,改变人口年龄结构的措施仅有改变少子化进程。如果政府能够出台强有力的措施改变少子化进程,则未来处于壮年期的人口会增加,从而统筹账户的缴费人口基数会扩大,统筹账户的支付危机亦将迎刃而解。

综上,为解决养老保障制度的支付危机,政府政策选择的首要选项是出台强有力的措施缓解少子化进程;其次是以财政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再次是做实个人账户,提高个人账户缴费率;最后是提高统筹账户缴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