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从竞争到互补:区域技术结构变迁的测度与理论假说
发布时间:2022-01-26 12:06:39

 

郑江淮  陈喆  冉征(南京大学)、孙志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评论》2022年第1

 

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强化的创新驱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本文构造了地区间技术互补指数和竞争指数,试图揭示各产业技术的地区来源结构变迁的典型特征及其发生、演化机制,得出了中国若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区域技术互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增长潜力和竞争优势将得以更充分地发挥这一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含义。

    目前我国区域技术结构有两个典型发展特征:(1)全国总体上表现为区域技术互补程度在不断增加,区域技术竞争程度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技术互补水平明显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2)区域技术互补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地、显著地呈现出同步上升的发展趋势,区域技术竞争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态势。当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地区间技术结构从技术竞争为主转变成技术互补为主。

    一个国家或地区倾向于生产与现有优势产品相关联的(或邻近的)其他产品,是因为该国或地区生产有比较优势产品的能力也可以用于生产相关联产品,这意味着现有的能力可以不断复制,用来支持更多的新的关联产品,该国或地区出口产品复杂度持续提高。其中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该地区比较优势产品的技术构成,这是因为产品是技术与相关知识的物理载体,正如布莱恩阿瑟所在《技术的本质》(2014)论证的,“新产品实际上是从已有的技术中被创造地重新组合而形成的新技术的物理载体。以创造新组合及其可配置的新产品为主的经济发展,竞争优势不是来自于资源储备及将这些转变最终产品的能力,而是来自于将深层知识储备转译到的新的战略性组合的过程,换句话说,从占有资源的角度获取国民财富的总量开始不如从专业科学及技术知识的角度获得的那样多了,就公司的竞争优势来说,绝大部分从它们占有的技术专长而来,技术决定经济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部分世界,但是哪个技术获得选择却无法事先知晓。”可以说,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的经济发展就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中不断的“技术发现”。

考虑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技术能力及其覆盖技术领域的非均匀分布,本文首先将产品视为一套分布于一个或多个地区的企业所处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集合体。相关联产品的技术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分布于相同技术领域,但在很大程度上分布于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技术领域,即在产品层面形成不同子领域技术之间相互补充。如果一国出口产品之间关联性越强,则这些产品分布在不同次级地区的生产企业的技术领域往往存在越高的技术关联程度,换言之,某出口产品的技术构成越复杂,其相关联产品不仅种类多,而且出口的概率越大,在各次级地区的技术成分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互补性分布。

    本文根据中国各地区工业化进程中技术发展从技术模仿、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进入技术前沿的自主创新的阶段性变迁,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各地区的技术与产业结构变迁经历,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企业家不断“自我发现产品”为特征的投资驱动阶段,向各次级地区以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需求相匹配、不断“技术发现”为特征的创新驱动阶段转变,提出一个 “技术发现假说”,即在本地区产业均衡状态下,已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出于市场份额的争夺,不断从本地区向其他邻近地区投资相关联产品,发现相关联技术或新技术,试图维持或进一步扩大关联性产品的产能,以实施可置信的进入阻吓,继续保持在位者优势,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一种互补性“技术发现”阶段,即一个地区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所涉及的技术领域越来越多地来自于不同地区,与其他地区形成技术互补,相应地支持了区域持续的经济发展。

    考虑到各地区正规体制性创新资源分布呈现非均质性这一情况,例如高校和科研机构分布的异质性、政府政策性供给的创新资源分布的选择性,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教育和培养的技术人员供给几乎无弹性,本地区技术人员内生供给几乎始终满足不了新技术研发的需求。这意味着,有些地区拥有高校、科研院所等正规体制性创新资源较多,该地区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会以较低的成本接触到创新资源,对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产生了有效需求,而这些科研成果转化大多数又与企业的工艺创新相关。而那些拥有正规体制性创新资源较少的地区,企业难以通过工艺创新来降低成本,那么它们就更有可能以产品创新跳出原有的技术竞争均衡,开辟新的技术领域和产品。不难得出,以工艺创新跳出均衡的地区将开辟一些新技术领域,研发相应的中间产品、新材料或装备;以产品创新跳出均衡的地区则更多地吸引那些面向终端的新产品研发和创业。一般来说,前一类地区的创新更多以发明专利为主,兼有部分实用新型专利,后一类地区的创新在一定数量的发明专利基础上更多地以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地区间技术领域由此逐渐分化出不同的技术路径。

    在工艺创新较为密集的地区,那些拥有更为先进的工艺创新能力的企业因研发经验的积累和技术人员的集聚,逐渐具有相对规模优势,成为稳固的在位者。该地区的中小企业更有可能与其他地区进行技术关联和产品关联投资,获取与本地区不同的外部工艺或产品创新合作机会,进而可能衍生出差异化的技术领域和相关产业发展路径。对于产品创新较为密集的地区,产品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往往拥有较高的盈利能力,能够迅速地扩张生产规模,并承担到拥有较多创新资源的地区寻求外部研发合作和新建研发基地的沉没成本。该地区规模较小的企业则倾向于围绕大企业在本地区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和分工。区域技术互补呈现为地区间未来主要的技术发展路径,各地区基于创新能力差异选择不同的技术优势领域,形成相应的产业发展格局。

    如果各地区技术互补程度越深、地区间技术互补的技术领域和产业范围越广,那么各地区整体上形成的区域竞争优势越显著,参与技术互补的地区越多,地区间协调发展越显著。如果地区间技术互补所处产业领域存在差异,那么各地区围绕创新要素与产品市场的竞争将演变成区域间竞争。没有进入技术互补区域内的地区发展与进入技术互补区域内的地区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这些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应将后发地区融入先发地区技术合作与产业分工网络作为政策重点,各地区加强技术人才和创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优势;以技术集群建设来发挥城市群技术互补的优势;持续、非选择性地加强各区域的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提升以科学为基础的行业(或高技术行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规模与质量,打破人才与创新资源流动的行政壁垒,不断提高创新人才配置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