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直购电试点政策与火电行业资源错配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6:28:31

 

李星皓  赵劲松  余津嫺(西南财经大学)、秦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评论》2021年第6

 

随着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低碳转型已经逐渐成为中国规划与发展战略的核心特征。考虑到我国电力部门贡献了四成以上的碳排放,建立一个深度脱碳的电力系统无疑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部署。长期来看,这需要电源结构完成从以煤炭发电为主到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的跨越式转变,也需要发展配套的智能电网、储能系统以及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但短期内,这些配套设施和技术难以得到大规模应用。因此,继续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通过政策手段提升煤炭发电的能源效率,仍然是电力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电力市场化改革滞后带来的生产要素扭曲显著降低了能源效率。2002年开始,我国开启了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为主要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通过在发电侧引入竞争、规范政府定价行为,发挥市场机制在电力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电力改革背景下,2004年我国开始在部分省份推行电力直接交易(即直购电)试点政策。到2019年,全国电力市场中长期电力直接交易量已达到21771.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0.1%,其中燃煤发电机组上网电量、电价已有50%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以直购电政策为代表的市场化改革试点,是否能够改善火电行业的生产要素配置、提升生产效率?回答这一问题对于探讨电力行业碳中和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基于2003—2013年火电企业层面的数据,我们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了直购电试点对电力资源配置的矫正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直购电政策对原有电力调度制度形成了有效补充,试点地区的高效电厂可以获得更多的发电配额,进而降低了电力企业资源错配。同时,在政策试点初期国有电厂资源配置优化明显,结合国有企业在电力市场上的份额和体量,可说明国有企业仍然是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直购电试点削弱了国有电厂的发电配额优势,使其在长期中参与改革的激励下降,导致政策的长期效果有限。此外,早期直购电试点方案仍然存在改进空间,如没有为大机组和清洁节能机组提供足够激励来调整自身要素扭曲。

当下,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重要进展,除电力直接交易明显增加外,20201月起燃煤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已经完全通过双方直接协商或场内集中竞价等市场化方式在基准价+上下浮动范围内形成,这打破了16年之久的标杆电价制度,标志着改革迈入了新阶段。同时,市场化改革还有较大的空间,一方面,工商业用户以及水电风电领域,仍未完全放开价格管制;另一方面,现有的市场化交易更多限于省内市场和中长期电力合约,区域性、全国性的市场以及短期合约的市场化交易还未成熟。结合实证结果,我们认为,应该继续扩大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范围,继续推动直接交易模式的应用,合理引导国有电力企业参与市场化改革,这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电力企业的要素扭曲,有望提升能源效率,加速行业碳达峰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