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张天硕 曲如晓(北京师范大学)
《外国在华专利与中国企业出口行为——基于同行业和跨行业视角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评论》2021年第5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可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高水平对外开放,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利用世界前沿科技,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出口贸易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强,外国在华专利申请数量与日俱增。特别是2010年之后,中国知识产权局接受的专利申请数量迅速增加,2011年中国首次同时超过美国、日本,成为世界上接受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自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以来截止到2020年12月底,外国在华专利累计申请总量约265.0万件,年均增长率约20.5%。其中,外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累计约为228.0万件,约占中国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18.0%。然而,如此庞大的外国专利进入中国市场,在对中国企业产生垄断竞争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企业产生不同渠道的技术外溢,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根据新新贸易理论,生产率是影响企业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外国在华专利也必然会对中国企业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产生影响。一方面,同行业内外国在华专利产生的直接技术外溢效应能够克服竞争封锁,提高企业生产率,进而促进企业出口概率的提高和出口强度的加大。另一方面,对于跨行业外国在华专利而言,上游行业外国在华专利申请数量的不断增加会通过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封锁和价格垄断等因素对下游行业内企业呈现出较强的竞争封锁效应,不利于下游行业内企业生产率提升,对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不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下游行业内企业则基于中间投入品质量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对上游行业的中间品生产商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此时对上游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有积极影响,进而也对上游企业的出口行为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因此,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外国先进专利的技术外溢效应,弱化和克服竞争封锁效应,推动中国企业出口贸易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不断提高外国在华专利密集度较高行业内企业的技术吸收、运用和转化能力,增强外国在华专利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进而带动更多企业参与出口,推动企业出口贸易的多元化发展。第二,持续加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和体系的改革与优化,为高质量和高技术含量的外国专利进入、弱化技术封锁和竞争垄断效应、增强技术外溢效应提供良好环境和重要保障,进而推动出口贸易的创新发展。第三,高度重视外国在华专利的申请、审批、公开、授权等环节在中国申请各环节的审批效率,充分利用技术外溢长期持续性的特征,加快先进技术信息的传播和外溢速度,克服和弱化技术封锁效应,提高各行业企业的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第四,激发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市场活力,一方面不断加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不断扩展和延伸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提高对同行业和跨行业各渠道外国在华专利先进技术信息的吸收能力,不断弱化竞争封锁效应,进而促进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出口贸易的高质量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