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简报
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改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局面?
发布时间:2021-09-24 14:35:02

 

 肖威(华侨大学),《经济评论》2021年第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过去经济落后的发展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和脱贫攻坚奇迹。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较大,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弥合区域发展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解决发展道路上的这两个绊脚石。

    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的发展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数字金融被众多学者的研究证明了它的普惠性和包容性,对于促进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它能否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呢?

    笔者梳理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提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动员存款、促进贷款等机制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促进作用。更为关键的是,由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方式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金融服务的触达性,将一些被传统金融排斥的客户群体纳入进来,从而动员存款、增加贷款等。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发挥经济增长效应的关键在于它的长尾效应。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其金融排斥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则数字普惠金融施展的空间越大,其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效果也越好。据此,笔者认为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强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在中西部地区强于东部地区,因此,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通过对县域数据和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的确发挥了动员存款和促进贷款的作用,并以此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同时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提高一个单位,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要大于对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考察县域和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我们发现在样本期内,城市之间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而县域之间的差距明显更小,因而数字普惠金融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县域之间的均衡发展,在较小程度上推动了城市之间的均衡发展。

研究发现具有以下政策涵义:首先,应当实施数字普惠金融优先发展战略,以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其次,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应当遵循先提高覆盖广度、后增强使用深度的次序。第三,平衡区域之间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我国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数字鸿沟,具体表现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情况在城市之间比县域之间更加严重。为进一步发展经济、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政府应当采取一定的政策以缩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差距。中央可以采取数字扶贫的政策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在培育数字产业、培养数字化人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试点发展新业态等多个方面予以支持。此外,政府还可以推动手机下乡、信息下乡和网络下乡,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机会平等地获取信息、获取数字金融服务。